第八章 贫下中农协会第一节 机构 一、农 会
1946年,鸡宁县农村先后建立以贫苦农民为主的农会小组,在此基础上成立村农会,组织动员贫雇农和其他农民群众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开展土改试点、煮熟“夹生饭”、“砍挖”运动。村农会普遍建立后,区农会也相继建立起来。为建立和巩固东北后方根据地、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奠定了组织基础。
1948年1月,在各村贫雇农团的基础上,召开鸡宁县贫雇农代表大会,成立鸡宁县贫雇农团(简称农会)。组织农民贯彻《土地法》大纲、纠偏、划阶级、定成份、平分土地,贫雇农牢牢掌握着土改运动的主动权。
二、贫下中农协会
1965年,全市农村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贫下中农协会组织条例》(草案)等文件精神,在进行“社教”运动的生产队建立贫协小组,生产大队建立贫协委员会。
“文化大革命”初期,贫协组织瘫痪。1967年,根据省革委指示,各大小生产队和区、社普遍建立健全各级贫下中农协会(简称贫协)。同年6月30日,鸡西市召开贫下中农代表大会,选举产生鸡西市贫下中农协会第一届委员会,对促进郊区两派群众组织大联合,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起了积极作用。到1978年,全市有区、社贫下中农协会11个,生产大队贫协组织137个,生产队贫协小组521个。全市贫协会员28479人,占郊区16岁以上贫下中农人口的50%。
1984年4月,市政府鸡建乡字〔1984〕9号文件《关于鸡西市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情况的总结报告》中明确指出:“政社分开以后的机构设置,公社一级,改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为党政企分设,设立乡党委、乡人民政府、乡经济管理委员会。生产大队一级建党支部,成立村民委员会,组建生产管理委员会”。贫协组织自然撤销。
鸡西市历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