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三十二编 军事

概述


  鸡西市是黑龙江省东南部一个以煤炭等基础产业为主的边境城市,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把丰富的煤炭资源当作掠夺的重要目标。日本侵略者在鸡西地区办煤矿、筑铁路、修工事,设置军事机构,残酷压榨和迫害鸡西人民,引起人民的武装反抗。同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这一地区展开抗日武装斗争。
  1945年8月,苏联红军从半截河、平阳镇挺进鸡宁县,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鸡宁县匪患猖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方武装,展开剿匪斗争。1946年,在东北人民自卫军(即东北民主联军)的密切配合下,获得剿匪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巩固了革命政权。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和发展,地方武装工作进入以民兵为主的新时期。民兵在加强战备、护边防空、维护社会治安、支援经济建设和抢险救灾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战争,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遵照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和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关于加强省、市、县防空工作》的联合命令,于4月25日成立鸡西县防空委员会及防空司令部,开展以“反破坏、反轰炸、反细菌战”为主要内容的人民防空工作。
  1958年11月,根据国务院批转公安部《关于撤销全国人民防空机构的报告》精神,市人民防空机构相继撤销。1960年3月,恢复市人民防空工作机构。1964年,鉴于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的战争逐步升级,根据黑龙江省人民防空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民防空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市战备工作的重点是深入开展备战教育,城市防空工作的重点是组建、训练对空射击队伍和各种防空专业队伍,修建少量简易人防工程。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人民防空工作停止。1969年3月,苏联军队侵犯中国黑龙江省珍宝岛。遵照毛泽东主席“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指示,市、区(矿)相继建立人防战备工作机构,全市城乡掀起构筑防空工事、组建防空队伍、组织物资、人口疏散以及建设战斗村、研制土武器、全民办后勤和建设后方基地的群众性战备高潮。
  1971年,在全国第一次人民防空会议上,鸡西市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防空城市。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地方武装工作出现改革创新的新局面,党管武装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在民兵工作中开展“以劳养武”、“科技之冬”等活动。1980年后,根据全国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关于人防工程建设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的指示,全市人防工作实行战略转移。从过去的应急准备,转向有计划、有步骤的长期建设;从单纯的以战时准备为主,转向平战结合;从单纯突出战备效益,转向从整体上提高战备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步确立全市人防工作调整的方针和重点,全市人防工程建设从每年新建上万平方米的速度降下来。集中人力、物力,对已建工程进行加固改造和险情险段处理,提高全市人防工程的完好程度,不断拓宽平战结合领域。到1985年,在全市构筑的地道、坑道、防空地下室等各种人防工程中,平时利用的工程,占工程总数的17.5%,进入全面发展、平战结合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