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驻军
第三节 驻军
一、人民军队
抗日游击队 1934年,在中共密山县委领导下,于哈达河成立密山抗日游击队,开始时6人,4支枪,很快发展到60多人,并接受抗日救国军的领导,活跃在东安省(今密山县)一带,给日本侵略军以重大打击。第一任队长朱守一,于同年8月同日本侵略军作战时牺牲。
鸡宁独立团 1946年1—3月,在中共鸡宁县委领导下,组织群众武装,在苏联红军的配合下收缴了伪鸡宁县公安局、保安队的武器,收编各地自卫队,招收青壮年农民参军,成立东北人民自治军鸡宁独立团,团长孙轩华,政委陶宜民。同年5月初,撤销县独立团,组成县大队。大队长甘生扬,副大队长周天浩,政委白如海。7月,县大队组成卫戍司令部,司令员周天浩,政委李尔重(兼)。每个区有1个区中队,队长由区长兼,政委由区委书记兼,滴道、城子河、哈达岗、平阳镇、恒山等5个中队,每队人数为30—50人。
东北人民自卫军三支队1946年4月,根据东北人民自卫军司令部的命令,驻宁安县的东北人民自卫军第三支队向东安地区挺进,4月8日进入鸡宁县。驻鸡宁县的有三支队司令部、干训队、警卫团、十七团。三支队司令员肖荣华,政委谭文邦。6月,随主力部队开往东安地区剿匪。
三五九旅驻鸡宁留守处 1946年5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派三五九旅到鸡宁、密山、虎林县一带剿匪,曾有部分部队进驻鸡宁县,并在鸡宁县设立留守处。留守处负责人朱天民。当年9月留守处撤离。
军工部鸡宁办事处 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军工部第三办事处成立,驻地鸡宁街,对外称“建安公司”。1949年9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第三办事处。办事处主任乐少华,副主任汤钦训,总工程师钱志道,政治处主任雷杰。1952年4月,办事处向哈尔滨搬迁,12月搬迁结束。
牡丹江独立团 1968年底,牡丹江独立团由牡丹江市迁至鸡西市,驻地鸡冠区西山(今煤矿专用设备厂至市委党校一带)。主要是团部、三营、团直属队,总兵力500人。1969年4月,该团撤销,兵员分别充实到边防一、二团。
黑龙江军区独立某师某团 1973年4月,黑龙江省军区独立某师某团驻防鸡西市,驻地在鸡冠区原牡丹江独立团位置,1977年10月调离。
二、伪满洲国军
鸡宁陆军特务机关1941年2月,在日本侵略者操纵下成立鸡宁特务机关。伪鸡宁县公署成立后改称鸡宁陆军特务机关。在平阳镇、半截河、梨树镇等地设分派机关,收买训练汉奸、土豪劣绅、伪军政官吏等,充当日本侵略军特务,搜集刺探“反满抗日”情报,镇压地下革命者,对苏联进行间谍活动。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机构解体。
鸡宁国境警察大队沦陷时期成立鸡宁国境警察大队,下设鸡宁、滴道、平阳3个中队,总计750人。驻国境地带的为武装警察,驻非国境地带的为行政警察,受当地宪兵队指挥。主要任务是封锁中苏国境,控制人员往来,侦察逮捕苏联特工人员等。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机构解体。
三、匪鸡宁保安总队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城子河、鸡宁、恒山、滴道街、梨树镇、麻山村等地遗留的伪警察、特务、把头、村屯长、被日本侵略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官等,从日本侵略军手中夺取和从老百姓手中收缴武器,纷纷成立自卫队、保安队,联合组成鸡宁游击总队,后改名鸡宁保安总队。队伍曾编到8个大队2600多人,枪、火炮等600支(门),成为鸡宁县最大的一支武装。陈或文、佟震声先后任总队长。1946年2月,这支队伍被击溃瓦解。
四、日本侵略军
1941年2月,日本侵略军第七军司令部驻扎鸡西街。1942年6月,E1本侵略军第二十军驻扎鸡宁县。同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鸡宁县成立鸡宁临时宪兵队本所,以代号为“七○”的日军部队司令部设在鸡宁街。1944年4月—1945年8月,日本侵略军在鸡宁街设立司法矫正辅导院,名为保安矫正处分及思想矫正处分的执行机关,实为残害爱国人士的监狱,是榨取无偿劳动的罪恶机构。
五、苏联红军
1945年8月—1946年4月,苏联红军驻扎在鸡宁县,在鸡宁街、梨树镇设苏军司令部。解放初期,为纪念苏联红军,将鸡冠区鸡冠路改名为红军路,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