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组织指挥
第二节 组织指挥
一、防空袭预案
1950—1973年,市(县)、区人防战备规划包含《预案》的部分内容,但不系统。1973—1979年,各级人防、城防战备规划中增加的《预案》内容,突出了“打”的部分。1979年,市人防委员会制订《鸡西市防空袭斗争行动预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任务和决心,对空作战准备,消除空袭后果的准备,人员和物资就地隐蔽的准备,指挥通信保障的准备,重点目标的防护和后勤保障的准备,空袭期间实行交通、治安、灯火管制等政令和规定,战时指挥系统和实施指挥发布的防空命令等。分为基本方案、各项保障方案和各种图表3个主要部分。1983年底完成《鸡西防空袭预案》初稿。同时以梨树区为试点,制定区、街2级《预案》,召开现场会议。1985年,矿务局以及6个区基本完成区级《防空袭预案》的制订工作。1985年下半年,根据全省人防重点城市修订《预案》现场会议精神,开始对市《预案》进行修订。
二、通信警报
新中国成立初期,防空通信手段比较落后。1950年,鸡西县防空委员会设1台专用电话,电业局、军工部二三厂防空分会各设1个防空警报笛和1台防空专用电话。1951年,根据东北人民政府、东北军区的部署,在县公安局建立防空情报收音组,收听东北防空委员会空情广播。1953年,遵照中央人民防空委员会的指示,县防空情报收音组及专用电话撤销。1957年起,市邮电局承担防空通信任务。
60年代中期,随着人民防空机构恢复,市战备办公室设20门磁石电话交换机1部,矿务局、供电局、铁路地区、煤矿机械厂、发电厂、人民医院、矿务局总医院、市消防队等单位设专用电话。发电厂、煤矿机械厂、供电局、铁路地区及矿务局系统的重要厂、矿设鸡西市自制、单位自控的防空警报器14部。
1969年,重新建立防空通信机构,从单一接收空袭情报发展为接收、传递战备防空袭警报,接收、传递空袭情报,为防空袭指挥提供保障。1969—1970年1月,根据省防空指挥部指示,市战备办公室设立警报台、情报台、有线话务台(统称3台),从邮电部门抽调通信报务人员4人,并于1970年10月设置人防通信站;1971年,首批从工矿企事业单位吸收通信报务人员18人;同时将省防空委员会分配的电动警报器18台,分别安装在市政府和各区、矿,由市人防办通过有线电话传递发放信号。由于报务人员上机服务年限短,在3—5年内需要更新1次,1976年又从社会招收12名通信报务人员。1978年12月—1979年上半年又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25人。1982年末,通信站增设无线电短波发射台(即指挥台),沟通与省人防办无线电指挥台的通信联络。1983年,从军队复员兵中吸收通信人员8人,1984年,从社会招聘合同制报务员12人。通信报务人员常年训练,常年值机,担负人防通信任务。1985年底,通信站有报务、话务、机务员22人,200门纵横交换机1部,50瓦电台1部。全市共安装电动警报器58台,基本实现全市警报无线遥控自动控制,警报音响覆盖面达到95%。
三、防空专业队伍
1950—1953年,鸡西县除组织少量县级消防、救护、抢修等防空专业队伍外,重点在工厂、企业、街道中组建群众性防空专业队伍,设立人防指挥机构。各重点防护目标设对空监视哨和对空射击组。电业局对空射击阵地由第四野战军某炮师驻鸡西四四团抽出10名战士组成,配有高炮2门,重机枪7挺。
1964—1966年,各专业部门组建和训练防空专业队伍。1965年11月,全市有20个单位对口组建对空射击、治安消防、交通运输、医疗救护、通信报警、工程抢修等防空专业队伍235个,25620人,建立防空射击点53个,配备轻重机枪140挺、步枪1470支,组成射击分队56个,配备民兵1118人,开办专业队伍训练班41期,参加训练民兵5146人。全市举行大型防空演习,有34个单位,216人参加,表演对空射击、战地通信、运输、救护等30个项目。
70年代,继续坚持以专业部门为基础,贯彻打防结合的原则,在民兵组织中建防空专业队。1975年底,全市各种防空专业队伍的人数1558人。1979年,按照专群结合、专业对口的原则,市、区2级分别组建抢险抢修、医疗救护、“三防”(防原子、化学、细菌武器)、消防、通信、运输、治安等防空专业队伍,并结合部门业务开展训练。
1979年,根据国家人防委员会提出的组建“防空专业队伍人数不要太多,组织要落实”的精神,全市对原有防空专业队伍按“三落实”的要求进行整顿,重点转向防化和医疗救护专业队伍的建设。市防化专业队由煤矿机械厂组建,每年由市人防办和该厂人防办联合组织1次训练。1985年底,全市组建各种防空专业队伍2400人。其中,抢险抢修750人、医疗救护350人、消防350人、防化120人、通信250人、运输380人、治安200人。
四、人口疏散
1970年1月,根据黑龙江省革委会发出《关于做好城市人口疏散工作的通知》,全市实施城市人口紧急疏散。采取投亲靠友和由单位统一组织疏散的形式,将城市中的老年人、妇女、儿童的一部分进行疏散。据1970年3月末统计,全市共疏散人口26335人。其中,属于长期疏散的8515人,临时疏散的10820人,自行疏散的7000人。同年4月以后,被疏散到外地的人员陆续返回。这次城市人口临战紧急疏散,在群众中造成极大的思想混乱,给群众、单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979年3月,对越南自卫还击战期间,又进行城市人口疏散的摸底准备工作,对临战疏散要求作了具体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