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中学教育 一、沿 革
1927年,苏联侨民在穆棱煤矿建“大彼得”中学,这是鸡西地区最早出现的1所10年制私立中学。1936年,设教学班7个,学生100人,教员17人。1945年2月,伪鸡宁县公署在滴道炭矿建鸡西国民高等学校,学生百余人,教员36人。
1946年7月,由部分小学教员发起,办鸡西联中,教员十几人,学生60余人。1948年3月9日,牡丹江省教育厅发出《联合中学统一招生通告》,规定鸡宁县城关区以西的学生入牡丹江联中,城关区及其以东地区的学生入东安联中(今密山县一中),将鸡宁联中并入东安联中。根据城乡群众“在城区完全小学设立初中班”的要求,当年5月7日,平阳镇完小设初中班,学生40多人,1年后停办。
1952年8月,松江省教育厅批准建立鸡西城子河中学,校址设在城子河原日本侵略军守备队营房旧址,当年招生250人,设教学班6个。学校由省教育厅直接领导,校长、教师多从外市县调入。1956年,矿务局在麻山煤矿建立中学。同年,鸡西中学招收首届高中生,设教学班4个。1958年,中学发展到5所,在“大跃进”形势下,各中学组织学生大炼钢铁,大办工厂、农场,冲击了教学工作。1966年,全市有中学18所(其中,矿办8所),在校生13678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各中学先是停课“闹革命”,接着批判“智育第一”、“师道尊严”,然后冲向社会“革命造反”。后期又盲目普及“九年一贯制”(农村为7年制),学生在校期间,忙于政治运动,所学文化知识甚少,致使毕业后参加工作时不得不重新补课。
1976年后,学校秩序逐渐恢复正常。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各校都将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来抓,并确定市一、二、四、十九中和矿中为市重点中学(一中是省重点校、矿中是省煤矿系统重点校)。1979年全市考入大专院校的考生442人,考入中等专业学校的考生789人,升学率列全省第二名。
1985年,全市有普通中学86所,1378个教学班。其中,高中326个,初中1052个。在校生73279人,初高中毕业生21178人。高中毕业及格率45.3%,初中28.3%。全市被国家大专院校录取的考生1070人,创鸡西市考入大专院校考生的最高纪录。
二、学 制
1952年,全县中学执行“三三制”,初中3年、高中3年。1960年,市教育局制定《鸡西市中小学试行新学制规则》,确定在全市8所中学试行新学制,新学制规定中学为5年(初中3年、高中2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止。
1970年,根据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中学改为4年制(初中2年、高中2年),小学毕业后不经考试直接升入初中。
1977年9月,普通中学一律改为5年制。小学毕业后需经考试升入初中,初中读3年经考试发给毕业证,再经升学考试升入高中,高中读2年,考试及格发给高中毕业证。
1980年9月,在市一中、十九中、矿中试行恢复6年制。1983年,全部改回6年制,即初中3年、高中3年。
三、管理体制
全市普通中学按照谁办谁管的原则,分别由市政和企业分管。其中,市政办中学的管理体制变动较大。
1952—1954年,全县2所中学由省教育厅直接管理。1955年,省教育厅将4所政府办中学交给鸡西县管理。1958年,全市城乡建立人民公社,经市委、市人委决定,将中学下放到公社管理,但“人、财、物”仍由市教育局统一掌管。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鉴于中学在公社管理期间,教师外流多、学校停课多、学生劳动多,完不成教学计划的实际情况,市委、市人委决定将中学一律收归市教育局统一管理。
1969年3月,工宣队、贫宣队进驻学校。经市革委决定,又将中学下放到区、社和厂、矿管理,并肯定这种做法是“城市教育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有的厂、矿又将中学下放给车间、坑口管理。由于政出多门,给统一管理、人事调动造成很大困难。各区社、厂矿抽调教师改做其它工作,造成骨干教师大量外流。1972年7月,市教育局机构恢复后,又将下放的全部中学收归教育局管理。1974年,市第十三中学张玉莲事件之后,各校学生纷纷起来“反潮流”,经市革委常委会决定,再次将中学下放到区、社。各区、社接收后,由于人员不足,缺乏经验,加上开展“批林批孔”、“开门办学”等活动,教学秩序日趋混乱,教师大量外流。1978年3月,经市委决定,又将中学收归市教育局管理。
1985年8月17日,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中学实行市、区2级管理,重点中学、朝鲜族中学和三十一中学由市教育局直接管理,其余中学一律下放到区。企办中学仍由企业管理。
四、教学改革
1978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各校普遍加强教学工作。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确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的教学观念,摆正位置,理顺学路,改“满堂灌”、“一言堂”为师生双边活动,注重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克服智育第一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思想,着力于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市学校建立在党支部领导下的由团支部书记、政治课教师和班主任为主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从实际出发,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升学、就业、前途和理想,改变以往思想政治工作单凭说教的老一套,采取读书、讲演、座谈、社会调查等生动活泼的方式,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原则,循循善诱,教育学生适应改革的时代潮流。全市半数以上的中学购置幻灯机、电影机等电化教学设备,矿中和十九中还安装了闭路电视。全市中学逐步建立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较大的学校配备了专职实验员。
从1979年起,市教育局给中学配齐了体育教师,各校节省开支购置体育器材。逐年增设篮、排球场、秋千、单双杠和课堂用体育器械。坚持上好“两课、两操、两活”(两节体育课,间操、眼保健操,体活、文活),开展以“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为主要内容的达标活动。
1983年,市教育局成立保健所、体检站,学校建立校医室,配备专兼职校医。印制学生健康卡片,完善健康档案。每年对学生进行1次全面性体检,开展对甲状腺肿、龋齿、沙眼、流感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和治疗。当年,体检站对全市8所重点中、小学的12500名学生进行1次体质测定,获得25万个数据。结果表明,全市中、小学生的身体发育基本符合国家城市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规律。身高发育较快,7—19周岁男生12年增长52.8厘米,每年平均增长4.4厘米;同龄女生增长39.8厘米,每年平均增长3.3厘米。男、女生体重每年平均增长2.73和2.48公斤,低于全国平均值。胸围发育较差,男女生分别每年增长1.8和1.76厘米,表明身体发育趋于细长型。身体机能、素质、运动能力落后于哈尔滨、双鸭山市。
1945—1985年部分年份中小学基本情况统计表①
34—2—2
①中学含职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