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技工学校

第三章 职业教育

第一节 技工学校


  1951年,矿务局和矿务局总机厂等大型国营厂矿,为适应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从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先后办技工学校3所,培养一批技术工人。大部分人成为厂矿技术骨干,有的成为工程师和厂矿领导。
  1958年,市委决定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创办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至1960年,全市技工学校发展到16所,在校生达2500人。当年经整顿保留4所,学生减少到1100人。
  1963年7月,市人委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调整初级中学和加强农业、工业技术教育的意见》,开办技工学校。结合全市具体情况,1964—1966年,又创办技工学校2所,市工业局、商业局、粮食局、供销合作社、城建局、卫生局、手工业管理局等部门开办技工班14个,出现越办越好的趋势。“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大部分学校被迫解散。
  1978年后,全市各大企业迫于厂内需要技术工人,中学毕业生不能适应生产需要,本单位职工子弟中学毕业后大量在社会上待业的现状,陆续创办技工学校。到1985年,全市办技工学校4所,分别隶属各主办单位,市劳动局设培训科,对全市技工学校进行业务指导。从1980年起,先后开设无线电修理、烹饪、机修、钳工、土建、铁路电务、工务、电器修理、机械修理、汽车修理、车工、铸工、铆焊、纺织等专业30多个。1985年,在校生3049人。1979—1985年,毕业生4399人,基本上按专业安排工作,用工单位都比较满意。
  附:鸡西市劳动局技工学校
  市劳动局技工学校建于1958年,校址在鸡冠区穆棱河畔。学校规模较小,教师只有10人,招收4期学生,设瓦工、木工、钳工专业,培养600余名技术工人。1962年停办。
  1978年10月,在鸡冠区南山路原驻军营地占用3栋营房,重建市劳动局技工学校。有教室5间,狭小、阴暗、潮湿、年久失修;操场凸凹不平,且一面倾斜。建校后,师生艰苦创业,改变校容校貌。1980年,建3000平方米的3层教学楼。1985年,学校占地面积增加到3.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311平方米,教室17间,可容纳千名学生学习。有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宿舍、食堂、校办工厂。学校四周建起铁栅栏,校内绿树成荫,甬路纵横,室内宽敞明亮。
  学校隶属市劳动局,为科级加强单位,配党支部书记和正、副校长各1人,设办公室、教务科、学生科、总务科、实习办公室。教职工95人,设教研组7个。1978年以来,招收8期学生1555人,招生对象为初、高中应届毕业生,学制分别为2年或3年。设土建、无线电、钳工、烹饪、机修、汽车修理、纺织、铆焊、水暖、钢筋、财会等专业16个。1985年,在校生448人,送出7期毕业生110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