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少数民族教育

第七章 民族教育及特殊教育

第一节 少数民族教育


  一、朝鲜族小学
  1945年,鸡宁县境内有9所朝鲜族小学,儿童入学率50%,小学毕业后很少有人考入上级学校。1956年,全县朝鲜族小学发展到19所,在校生2300人。1957年,鸡西建市,有9所朝鲜族小学划归密山县,市内尚有10所。其中,完小3所,初小7所。
  1979年起,市革委每年增拨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教育经费。1982年,在城子河区成立朝鲜族中心校,加强对全市朝鲜族小学的管理。
  1985年,全市共有朝鲜族小学9所,分布在城子河区的3所,滴道区的2所,鸡冠区、恒山区、梨树区、麻山区各1所,教学班45个,在校生569人。校舍总面积4515平方米,一部制授课。开设朝鲜语文、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
  二、朝鲜族中学
  朝鲜族中学始建于1960年8月,校址在滴道区,学生百余人。1961年迁至鸡冠区(今市二十六中旧址),1963年又迁往鸡冠山下钢铁厂原址。1968年,改校名为“八·二五”战校,校舍选在今市影剧院,1969年又搬到“六不用楼”。1970年,改校名为鸡西市第二十中学,搬迁到教育学院旧址,后因校舍失火烧掉,经市政府批准在穆棱河畔新建校舍,1972年迁入新址。
  朝鲜族中学建校时间不长,7次搬迁,学校管理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师、学生大量外流。1973年后,市教育局设专人主抓,充实学校领导力量,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教师队伍,建立起正常的学校工作秩序,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1978年后,办学条件逐步得到改善,先后建起宿舍、食堂、办公室、实验室,添置实验、体育、音乐、卫生保健等方面的教学设备。
  1985年,有教学班12个(高中6个、初中6个),在校生361人,教职工64人。自办金达莱延吉餐馆。
  三、在普通学校的少数民族学生
  1985年,全市就学的少数民族学生3900人,其中在朝鲜族学校就读的只有930人,占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3.8%,大多数学生就近在普通学校学习。在普通中小学就读的少数民族学生中,人数较多的有满族学生1421人、回族学生418人、蒙古族学生82人。朝鲜族在普通学校就读的小学生487人、中学生5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