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校办农场

第二节 校办农场


  1947年,鸡宁县农村小学由农会拨给部分土地,做为校田地,或由师生自行经营,或由农会派人代耕,所得收入作为学校活动经费,部分学校还能解决学生的书费和文具费。1948年,恒山区张鲜村小学和梨树镇莲河村小学各种校田地7公顷。1954—1955年,全县各区完全小学和村办初小利用地边、道边、房边“三边”土地种植蓖麻、向日葵等小油料作物。
  1958年,全市许多中小学办农场,种粮食、蔬菜,栽果树、植树和饲养牲畜与家禽。1959年,全市各中学种旱田18.9公顷,小学种70.3公顷;中学种蔬菜13.3公顷,小学种27.8公顷;中学栽果树427棵,小学栽2926棵;中学植树2.8万棵,小学植树49.4万棵。还饲养猪、牛、羊等大牲畜500多头(只)。1960—1962年,各校开展“南泥湾”垦荒种地活动,耕地面积成倍增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校办农场处于维持和半停顿状态。1970年,各学校革委会成立后,校办农场逐渐恢复。1973年,遵照毛主席“五·七”指示,再度兴起校办工厂、农场高潮,全市86%的中小学实现了“校队挂钩”,一般学校种校田地半公顷,多者1公顷。1976年,《鸡西市校办工厂、农场管理暂行办法》实施后,加强管理,全市中小学校办农场210个,土地210公顷,实行科学种围。当年,麻山区双岭子小学玉米双株每公顷产量达4735公斤,为生产队和种子站培育良种2250公斤;兰岭公社河北小学高粱每公顷产量6690公斤。全市校办小林场104个,造林面积646.6公顷,还办有果树场、饲养场等,初步建立起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基地。
  1979年,全市校办农场有土地182.9公顷,粮豆播种面积138.3公顷,平均每公顷产量1591公斤,总产量22万公斤;种植蔬菜44.5公顷,平均每公顷产7500公斤,总产量33.4万公斤,收益3.5万元。到1981年,兰岭公社所属学校坚持勤工俭学11年,自筹资金全部实现了校舍砖瓦化。
  1983年,全市有校办农场107个,土地面积221.2公顷;有林场82个,造林面积65.1公顷。1984年,校办农场总产值38.5万元,收益12.8万元。1985年,总产值12.4万元,收益9.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