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三十五编 科学技术

概述


  旧社会,鸡西地区科学技术落后,科技人才缺乏。新中国成立前,鸡西矿区工程技术人员(包括留用日、俄籍人员)仅有23人。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鸡西市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对科技人员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来自全国各地的知识分子、有识之士,以及新中国培养的一大批大、中专毕业生汇集鸡西市,开发边疆,建设煤城。全市科技队伍迅速壮大,各条战线生产技术水平显著提高,新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文化大革命”中,全市科技界受到冲击,科研和科技管理机构被取消,科技人员被下放改造,科技事业停滞不前。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迎来了科学技术的春天。鸡西市召开规模空前的科学大会,全市10项优秀科技成果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中共鸡西市委、市政府针对鸡西市地处边陲人才缺乏的实际,制定一系列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发放知识分子津贴,连续2年召开全市知识分子献计献策大会,稳定了知识分子队伍。从此,“北雁南飞”的现象少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1985年,全市有12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其中,10个是厂矿科研机构。煤炭工业、煤矿机械、石墨、硅线石、煤矸石发电等方面的科学技术具有优势,居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