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牧业

第二节 农牧业


  50—60年代,农牧业科研的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种田,如选种、精耕、作物栽培、异花授粉、施用化肥、推广新式农机具,以及防治畜禽疾病。
  70年代,农牧渔业部门出现一批科技成果。1970年,市水产试验站、省水产研究所为改变北疆高寒地区鱼产卵晚、鱼苗小、产量低的状况,首次在鸡西发电厂利用回水余热进行北方高寒地区提早繁殖草鱼、白鲢鱼、鳙鱼鱼苗试验。在电厂内建占地面积45平方米的养鱼池,进行工厂化饲养商品鱼试验。当年11月从山东省济南市购进草亲鱼44尾,放入池中冬季饲养成功。翌年5月20日,对5组15尾草亲鱼注射催产剂,经24小时后,顺利产卵,随后用人工受精的方法形成受精卵,又经过24小时后,孵出490万尾草鱼苗,成为中国北方高寒地区首次采用人工控制温度、人工受精方法获得的珍贵早产鱼苗。草鱼提早产卵40多天,提高了单产,一个生产周期产商品鱼1.5吨,为寒冷的北方池塘养鱼提供一项养殖新技术,是国家养鱼研究方面的重大突破。同年,市种子公司进行大青棒豆角选育,经收集观察筛选,从1971年开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1975年推广。1978—1980年连续3年被评为市架豆角当家品种,具有长势好、产量高、角大肉厚、收获期长、有利于用机械化生产的特点。城子河区永红大队与市农机科研所采用拱型木架结构塑料薄膜中棚,就地作床,双层床上、单层播种,实现水稻旱育苗,苗壮、无病、成本低,有利于提高化学药剂除草效力和机械化作业水平。市农科所、市科委、市农业技术推广站,以黄瓜、蕃茄、青椒、茄子为主,试验12种作物,做17批试验,选出适合当地快速、省工育苗方法,降低育苗成本,为工厂化育苗示范、推广创造了条件。1980年,分别获市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8—1980年鸡西市农业优秀科技成果表
  3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