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书法、篆刻、摄影
第四节 书法、篆刻、摄影
一、书法、篆刻
1953年,以经商为业的孙乐轩,写了一块招牌而引起轰动,各商号纷纷前去求字,从此孙弃商从字。他的字以颜体为基础,用油画扁笔书写,形成个性,创立了“乐轩体”,蜚声省内外,远至新疆。收弟子百余人,成为当时鸡西县书法艺术重要成就之一。
1964年,美术工作者运用石膏雕塑2组雕像,雕塑艺术开始在鸡西市出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鸡西市书法为“大字报”、“红海洋”、“大字块”取代,雕塑作品则以毛主席像为主。1968年,王金库等人集体创作的泥塑《矿工血恨》在滴道矿史馆展出,参加展出的还有杜庆元创作的泥塑《星火燎原》。
“文化大革命”后,鸡西市书法、篆刻重新起步。1978年12月,市美协在群众艺术馆举办书法、篆刻、国画作品展览。1980年,成立市书法协会,相继成立书法、篆刻研究会。经过积极努力,一支书法、篆刻队伍基本形成,主要骨干有栾庆华、林雨生、郑珉、郑书亭、王其瑞、徐元杰、贾文良、杨一平、杨忠、赵永英、娄德平、娄正纲等。其中娄正纲的作品得到国家著名书法家的赞赏,并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展出,国内外40多家报刊、杂志发表文章,介绍她的作品和成长过程。1981年,市书法界有影响的吴板桥、常俊卿、祝捷等连续5年办班,培养书法、篆刻人才387名。同年6月,在工人俱乐部举办市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展出作品79件。7月,鸡西市15名青少年的书法作品在省青少年书法、篆刻展览会上展出,参展人数列全省第二位。1982年7月,省书法学院鸡西分院开学。1983年9月,省教育厅和全省师范学校联合举办师范学生首届书画巡回展览,市师范学校11名学生的17件作品入选展出。
1984年1月28日,市政协组织部分书法工作者到鸡冠区西郊乡团结村为农民写春联,为村委会写牌匾。4月,市总工会举办首届职工业余书画展览。1985年4月,市书法协会由会员个人集资举办全市首届钢笔书法大赛,参赛作品657件,展出162件,同时成立硬笔书法研究会,会员162人。同年,在全国首届钢笔书法大赛中,贾文良、徐振山、孙佑才获青年组二等奖,都平获三等奖,孙洪岐、郭志鸿、赵君、韩英俊获优秀奖,其中贾文良、徐振山、孙佑才的作品发表在《全国首届钢笔书法大赛获奖作品荟萃》一书中。
二、摄 影
1954年,《鸡西工人》报编辑周笑秋拍摄的新闻和艺术照在报刊上发表,有些作品在省报发表。1960年后,《鸡西日报》社陆续调进3名摄影记者,举办摄影艺术训练班,培养一批业余摄影爱好者。1970年,高学武的《珍宝岛军民共同学理论》参加省影展。1972年5月,市文化局、艺术馆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举办美术、书法、摄影展览。1973年8月,市文化局、艺术馆在张新、穆棱、滴道煤矿举办摄影学习班,学员多是一线工人和社员。1975—1977年连续3年,举办鸡西、鹤岗、双鸭山3市美术、摄影作品展览,展出摄影作品近200件,大部分是煤矿工人的作品。崔文的《渔家女》、孟庆棋的《镜泊风光》、姜守维的《角斗》、高贵的《矿山新战士》,是鸡西市参展的代表作品。1978年,市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会员80人。1979年3月,市群众艺术馆举办人像摄影讲习班;5月,举办市第四届摄影展览。何安生的《老矿工》、骆连城的《顽童》、齐凤久的《老当益壮》、高贵的《壮志凌云》获优秀奖。1982年,高伟毅的《乐在煤海》在省影展中展出;11月,齐凤久的《旋》在省四届影展中展出。1983年7月,《鸡西日报》社举办摄影学习班,学期1个月。9月,鸡西、鹤岗、双鸭山、七台河4市文联、文化局联合举办摄影艺术巡回展览,展出50名专业和业余作者的120幅作品。同年,何安生的《喜看原煤滚滚来》在东北3省第十一届影展中展出,《夕阳伴人归》在中国煤炭职工影展中获三等奖。
1984年,高伟毅的《一代矿工》、《小小书法家》在东北3省影展中展出。何安生的《梯》在东煤公司影展中展出。高学武的《儿童铁路小列车》、《原木出山》在铁道部影展中展出,后者获三等奖。李铁民的《校园之花》获全国铁路影展三等奖。1985年12月,市文化局、文联举办鸡西市第六届影展。同年,成友仁的作品《矿长和我们同劳动》、《松花江夕照》参加省第六届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