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曲艺
第二节 曲艺
1936年,绰号叫张大舌头和张向林2位艺人,在滴道街茶社演说评书《三侠剑》、《童林传》和《南北宋》。1937年,二人转(俗称“蹦蹦”)流入鸡西郊区东太村,春节和农闲季节,在富户庭院或场院等处进行演唱。1940年,张顺和(绰号张九爷)在鸡西村穆棱河南岸开设第一所茶社。1941年,孙化宣、吴少仁又在第一所茶社毗邻处建起第二所茶社。2家茶社先后请来评书艺人杨宝琛,西河大鼓艺人于少卿、邹少红,快板书艺人王连清等,演说《杨家将》、《火烧红莲寺》、《薛礼征东》等曲目。同期,恒山、城子河等地也开设茶社,请外地艺人说书。艺人以艺为生,均受不同程度的欺凌和压迫。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书曲艺术日趋繁荣,茶社由2所增至4所,艺人人数和演出曲种都有所增加。1950年,李庆禄(绰号李眼镜)开设曲艺茶社,接西河大鼓艺人魏兰芳、白玉凤,奉调大鼓艺人张桂芬、陈桂玉等演出。不久,西河大鼓艺人陈振刚、尹月秋、张亚樵、李秀芝、王香荣,评书艺人顾连城、苏秀芬等先后在鸡西县安家落户,在市内和矿区茶社轮流演出,鸡西专业书曲队伍基本形成。
1956年秋,鸡西县曲艺协会成立,负责安排艺人演出,组织艺人学习和其它管理工作。同年,二人转艺人刘树清、王玉杰等11人到鸡西县,演出《王三姐剜菜》、《小姑不贤》等曲目。鸡西矿区文工团和各区、矿业余剧团都演出过相声、大鼓、二人转及其它曲艺节目。矿区文工团演员姜敏之、骆喜顺、谭占英等演出的相声《找舅舅》、《改行》、《戏剧与方言》、《夜行记》等颇受群众欢迎。至此,鸡西县有民间艺人、专业文艺工作者和业余文艺工作者组成3支曲艺队伍。
1957年,鸡西建市后,曲艺事业更加兴旺。同年夏,市文化局、文化馆联合举办首届文艺汇演,历时1周,有不少曲艺节目参加演出。王凤山等4名二人转艺人到鸡西演出《回杯记》、《包公赔情》、《梁赛金擀面》等剧目,二人转艺人逐渐增多。河南坠子艺人李元明、苏明艳,评书艺人安贺祥、田起云、孙阔英、李永昌,弦师张茂荣、苏立山、齐元明等齐集鸡西市,演出《大隋唐》、《大宋八义》、《北洋军阀》、《平原游击队》等大部头评书。
1959年4月,市曲艺团成立。1960年7月,曲艺团全体演职人员自己动手修建507平方米、700个座席的剧场,年底落成使用。经市委、市人委决定,将原矿区文工团41名歌舞演员与曲艺团合并,成立鸡西民间艺术歌舞剧院。同年,编演以二人转曲牌为基调的演唱《赛七仙》,并参加纪录影片《跃进中的鸡西》的拍摄工作。1961年,响应上级“说唱新书”的号召,创作改编《破晓风云》、《宋恩珍》、《桥隆飙》、《红岩》等新书目。1964年,曲艺节目《锣鼓说唱》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演出,获演出奖。同年,全市开展大讲革命故事活动,市文化馆培训故事员500人,举办故事会500场(次)。7月,在穆棱河河堤上,举办万人听革命故事盛会,由文化馆干部徐征文、吴高超、河流等人演出。
“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事业遭到洗劫。一大批曲艺演员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1969年4月,市曲艺团被撤销,全团人员到农村插队落户。后又调回市内与鸡冠区五金电镀厂合并,曲艺演员改为工人,剧场改为车间,曲艺活动全部停止。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广大文艺工作者获得解放,曲艺活动又零星地开展起来。1980年1月,经市政府批准,正式恢复市曲艺团的活动。传统书目重新与听众见面,历年举办的大型文艺汇演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曲艺节目演出。市文化局和市群众艺术馆为提高曲艺创作水平,举办多期曲艺创作培训班、作品讨论会、创作研讨会,产生一批优秀的曲艺作品和演出节目。其中,山东琴书《门缝瞧人》、相声《现代书法家》、二人转《雨夜送大嫂》、数来宝《矸石变宝》、双人故事《虎口拔牙》、山东快书《夸二罗》等曲艺作品,在市曲艺汇演中获创作奖和表演奖。王玉民获全市10年曲艺创作优秀作者奖,他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相亲》、《小天鹅怒打扁担钩》,在2次省职工文艺汇演中获创作奖和演出奖。
1984年,评书演员刘兰芳、相声演员侯跃文、石富宽相继到鸡西市献艺。1985年,全国著名相声演员侯宝林、杨振华也到鸡西献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