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第四节 专业艺术表演团体
一、鸡西市京剧团
1953年11月,在鸡西县文化馆协助下,组建鸡西县恒山笑岩京剧团。剧团由18名艺人集股成班,以演出传统剧目为主,也经常邀请流动演员协助演出。经济收入自给,按股份、技艺分红,属典型的小股子班。
1957年3月,经市主管部门批准,改称“鸡西市京剧团”,属自负盈亏单位,团址仍设在恒山区。经常演出的剧目有连台本戏《金鞭记》、《西游记》,传统剧《追韩信》、《长板坡》、《古城会》、《红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
1962年初,市文化局将京剧团与评剧团合并,以市评剧团为演出基地。1963年5月,京、评剧团又分为2个独立团体。2年,京剧团排演了新编历史剧《九件衣》、《还我台湾》、《佘赛花》、《三打祝家庄》和现代戏《明争暗斗》、《雷锋》、《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等。1964年初,京剧团排演的《首战平型关》参加省京剧现代戏汇演,获奖。9月,京剧团排演的现代剧目《海防线上》,连演70余场不衰;12月,参加省现代戏汇演,被评为优秀剧目。
“文化大革命”中,京剧团的传统戏装被分掉、烧毁。1970年8月,鸡西市组建“革命样板戏学习班”;10月,演出“样板戏”《红灯记》。
1971—1975年4月,市京剧团先后排演“样板戏”《交响乐沙家浜》、《沙家浜》、《杜鹃山》和革命现代戏《铁流战士》、《苗岭风雷》等。1976年10月,演出现代京剧《八一风暴》,受到全市观众好评。
1978年1月,京剧团演出古装戏《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连续演出153场。同年,陆续演出《宝莲灯》、《秦香莲》、《白蛇传》、《桃李梅》、《狸猫换太子》、《杨排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几十个传统剧目和新编历史剧,被省文化厅评为省级先进剧团二等奖。
1980—1985年,京剧团演出新编历史剧《晋宫寒秋》、《琴海晶莲》,现代京剧《泪洒相思海》、《智擒美女蛇》、《为了光明》,儿童京剧《甘罗拜相》,还整理演出保留剧目《金鞭记》(六本)、《李逵大闹东平府》等。
二、鸡西市评剧团
1953年5月,鸡西县评剧团成立,为民营公助团体,以流动演员为主,兼演京剧。1956年秋,改为国营。1957年,改称鸡西市评剧团。1958年,省派专职编导宋大三到团工作,加强剧团阵容。1959年赴哈公演,在北方大厦演出现代评剧《金沙江畔》。宋大三编导的《芙蓉仙子》、《红云崖》、《骨肉深情》、《三世仇》、《虎穴枪声》、《借亲配》、《梅香》、《济公巧断垂金扇》、《喜逢亲人》等剧目,在鸡西市较有影响。矿工戏《四喜临门》在牡丹江汇演中获表演奖,煤矿题材剧目《小班多循环》,演遍矿务局各煤矿,受到市委书记王维之的嘉奖。
1964年,鸡西市评剧团撤销,留下骨干力量与曲艺团合并。
1979年12月,重新组建市评剧团。1980年初,上演陆正群编导的现代评剧《婆婆媳妇》,连演上百场,场场暴满,获省文化厅颁发的剧目奖。12月,《婆》剧赴哈演出1个月,省电视台录制实况并向全省播放,省委书记杨易辰观看演出后接见并与全体演员合影留念。1981年,《小姑不贤》演出后,受到省文化厅的好评。
到1985年,评剧团又陆续演出了评剧《杨三姐告状》、《孤魂倩影》、《邻居》、《半把剪刀》、《功与过》,新派名剧《花为媒》、《三看御妹》等剧目。现代评剧《罢婚》获省文化厅颁发的奖金。
三、鸡西市话剧团
1949年7月,鸡西矿区文艺工作团成立,隶属矿区党委宣传部。为庆祝新中国成立,排演大型歌剧《钢筋铁骨》、《立功》和自编活报剧《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1950年,提出“面向厂矿,面向生产,深入基层,以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配合中心,鼓励生产”的口号,排演自己创编的大型歌剧《新仇旧恨》、《复仇》、《星星之火》,大型话剧《是谁在进攻》,小话剧《白日梦》、《唇亡齿寒》、《打击侵略者》等。1952年7月,文工团缩编为27人的文工队,在人少任务重的情况下,提出“一专多能,博学专精”的要求,全队人员深入井口、车间、街道,用短小精悍、灵活多样的文艺形式,为矿区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服务。1953年,恢复文工团建制,人员增至64人。在演出形式上,大中小结合,以中小型为主;在器乐发展上,中西结合,以民乐为主;在排演上,有分有合,以独立活动为主。恢复后的文工团重排大型歌剧《星星之火》、《钢筋铁骨》,新排《小二黑结婚》、《锦绣花巾》、《万水干山》、《后方的前线》、《冲破黎明前的黑暗》等大型话剧,也排演了中小型歌剧、戏曲、音乐、舞蹈等节目。1956年,进行售票演出尝试,演出话剧《雷雨》、《志愿军未婚妻》。1958年,大型话剧《红色标兵》参加全省文艺汇演,评为优秀剧目。1959年,排演大型话剧《秋海棠》、《白鹭》、《野火春风斗古城》、《八一风暴》等,演遍东北3省铁路沿线。
1960年末,改称鸡西市话剧团。排演《以革命的名义》、《家》等大型话剧。1963年,排演大型话剧《迎春花》、《杜鹃山》、《雷锋》等。1964年,排演《南方来信》,参加社教的18名团员在宁安县社教点自编自演话剧《贫下中农站起来》。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话剧团停止演出活动。
1971年7月,连续排演《安源风雷》、《槐树庄》、《艳阳天》、《煤海朝阳》等大型话剧。
1976年10月,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先后排演大型活报剧《一举粉碎“四人帮”》,大型话剧《枫叶红了的时候》、《白卷先生》、《110密件》、《霓红灯下的哨兵》等。1978年,排演话剧《救救她》、《泪血樱花》,吕剧《逼婚记》等大型剧目。1980年,将苏联名剧《保尔·柯察金》搬上舞台。又相继排演了《谁是强者》、《一双绣花鞋》、《猎狼》、《新来的副官》、《无名牌手表》、《三换新郎》、《赵钱孙李》、《少帅传奇》等大型话剧。
1982年,市话剧团集体参加省电视台录制的电视剧《笔墨春秋》的拍摄工作。1983年,排演该剧大型话剧《将军的战场》,1984年3月,被省文化厅选调。4月,在哈尔滨观摩演出,9月,参加在长春市召开的“东北三省首届话剧调演”,受到专家、同行好评。1985年,录制鸡西市第一部电视剧《黑手》。大型话剧《十五的月亮》,获市专业剧团中青年汇演导演一等奖,综合艺术奖,4个表演一等奖,5个表演二等奖。同年,成立黑龙江省艺术学校鸡西分校话剧校外班。
四、鸡西市曲艺团
1959年4月,在市书曲协会的基础上将市中心区6个民办茶社组织起来,成立鸡西市曲艺团,下设地方戏、书曲、服务3个队。演出传统评书《大隋唐》、《三侠五义》,西河大鼓《东汉》、《薛刚反唐》,河南坠子《大红袍》、《杨家将》,新评书《北洋军阀》、《烈火金刚》和二人传《大西厢》、《蓝桥会》、《马前泼水》等书曲节目。
1960年11月,曲艺团与原矿区文工团歌舞团合并,改称鸡西市民间艺术歌舞剧团。1961年11月,又改称市民间艺术团。除演出传统书目外,说唱一批如《破晓风云》、《宋恩珍》、《桥隆飙》、《红岩》等新书目。演出二人传《红月娥做梦》、《回杯记》等曲目。1966年11月,市评剧团与曲艺团合并,成立鸡西市评曲剧团。
1979年1月,市曲艺团恢复活动。演出相声《绕口令》、《劳动号子》,山东快书《武松传》、《鲁达除霸》等曲目。1985年,曲艺团贯彻“以文补文”、“以副养文”的改革精神,艰苦创业,实现了自给有余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