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电影、电视

第四章 社会文化

第一节 电影、电视


  一、电 影
  1929年,俄国资本家在穆棱煤矿建成木质结构俱乐部,备1台电影放映机,每周放映1—2部俄国原版无声电影,这是鸡西地区最早出现的电影。
  1941年,日本人在鸡宁街开设“满映馆”(今工农兵剧院旧址),影片多是由伪满“新京”(今长春)“满映”制片厂出品的宣传“日满亲善”和糜烂色情片子。城子河、滴道、恒山等地的小学生1个学期集体组织到鸡宁街(今鸡冠区)看1—2次电影。
  1945年10月,苏联红军进驻穆棱煤矿,经常提供苏联影片在俱乐部放映。1946年,鸡宁县政府组织修复沦陷时期的放映机,继续在原址放映电影。1947年,穆棱、滴道、恒山、麻山、城子河等煤矿陆续建成矿工俱乐部,备有电影放映机,放映《新闻简报》和苏联影片。1949年8月,城子河煤矿俱乐部放映苏联神话故事片《水晶鞋》、《奇异的种子》、《山地大战》和纪录片《民主东德》、国产故事片《六号门》等。鸡西矿务局、发电厂等单位也都建俱乐部,开始放映电影。
  1953年,鸡西县的电影放映机被省电影公司调出,放映员也调往呼兰县。鸡西县观众除到发电厂、矿务局和各矿俱乐部看电影外,只有看省电影教育工作队巡回放映的影片。
  1955年11月,省电影教育工作队下放给鸡西1个队。从此,鸡西县又有自己的放映队。1958年,鸡西市电影放映队增至2个,放映单位19个。
  1959年5月,市文化局举办“红五月”电影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和“五·四”青年节,放映电影20场,历时4天,观众达1万余人(次)。组织干部、工人、农民、学生、家属观看《平息西藏叛乱》大型纪录片,盛况空前。6月1日,市文化局又举办“六·一”电影周,放映16场,观众万余人,当月,许多单位还举办露天放映活动。
  1960年3月,鸡西市成立电影管理站,负责影片发行工作。1961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在鸡西市拍摄《跃进的鸡西》新闻纪录片,全市各区、社调动各行各业人员参与拍摄工作,这是鸡西市有史以来第一次拍摄电影活动。1964年,将原民间艺术剧院改建为全市第一家专业电影院。1966年,市电影院失火烧毁,将6个电影队分给农村,每队负责2个公社,农村每个放映点每年可放映6—10次电影,影片有《南征北战》、《北大荒人》、《槐树庄》、《李双双》等。
  1967年,以放映《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纪录片为主。1968年,电影放映活动停止,电影管理站与电影院合并,人员同文艺界一起去厂矿、农村接受再教育。1970年,将市工人俱乐部改建为电影院。1971年9月,滴道区、梨树区和兰岭公社建放映队。1973年,市电影放映队分别下放给城子河、滴道、梨树、恒山区,放映机随人走。“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市放映的影片以“样板戏”为主,陆续上映《红灯记》、《沙家浜》等8部京剧样板戏影片,芭蕾舞剧《白毛女》、《红色娘子军》,故事片《春苗》、《决裂》、《欢腾的小梁河》等反映“文化大革命”内容的影片。
  1976年10月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禁锢的影片逐年解放出来。1978年,市电影院迁至煤城影剧院。1979年,鸡西市出现“电影热”,所有影院、俱乐部等放映单位出现场场暴满,电影票供不应求的局面。在农村,多数生产大队组建电影放映队,兰岭公社、柳毛公社和麻山区、滴道区都成立电影管理站,人员编制由区、社自行解决。全市10个农村公社有78个大队办电影放映队。
  1980年,全市有35毫米放映机的单位53个,座席47230个。3月,市电影管理站改为鸡西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82年,河滨电影院建成使用。1984年,随着电视兴起,78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坚持放映的只剩下5个。1985年,大多数农村电影放映队停止活动,电影管理站撤销,农村电影已被进入千家万户的电视取代。城市电影院也出现客少席空的冷落局面。
  二、电 视
  1979年,鸡西市筹建电视台。1980年投入使用。初期,以转播省电视台、中央电视台节目为主,自办、复映电影片为辅。1982年,鸡西电视台协助省电视台拍摄张勤改编的电视剧《笔墨春秋》。1985年,建起微波站,可通过卫星转播中央电视台一、二台节目和省电视台节目。鸡西市也自开频道,专播鸡西电视台自办节目一鸡西新闻、歌曲欣赏、鸡西人、农村天地和电视连续剧等。同年,鸡西电视台录制的第一部电视剧《黑手》,在省、市电视台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