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业余文化

第二节 业余文化


  1947年,鸡宁县成立民众教育馆,开展以读报为主要内容的业余文化活动,也兼办夜校。1948年春,民教馆改称群众教育馆,以成人教育为主,开设速成识字班、中学补习班。1949年8月,群众教育馆改称鸡西县文化馆,全县厂、矿职工业余剧团增加到20个,演员554人,自编节目92个,剧本132本,每年下乡演出4—5次。
  1949年10月1日,矿区2000名职工在鸡西广场(今鸡冠区政府院内)集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晚上举行盛大的火炬队、瓦斯灯队、秧歌队游行和营火晚会。1952年,各区开办夜校,每10—20户居民组成读报组,增加图书流动箱,将图书送到居民组,开展讲故事、读报纸、图书展览等活动。1956年,鸡西县广播站将有线广播延伸到农村,培训54名线务员,架线183公里。同年,县工会、铁路俱乐部、文化馆联合举办职工业余文艺训练班,为各单位培训“化妆”、“导演”等文艺人才。
  1957年,市文化局、文化馆举办建市后首届文艺汇演,各厂矿业余剧团参加演出京剧、评剧、音乐、舞蹈、话剧和曲艺等节目200多个,并选出优秀节目在厂、矿巡回演出。同年,市文化馆开办业余艺术学校,举办各种文化艺术业余培训班,培训各类人才1000余人次。1959年,在“大放文艺卫星”号召下,业余文化活动空前活跃。6月,全市很多单位开辟露天舞台,进行露天影剧活动,上半年全市举行文艺汇演30次,演出节目500个。市文化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科普协会联合开展的“红旗奖章”读书活动,历经1年之久,评选出329人授予“红旗奖章”。1964年,市文化局举办教唱革命歌曲辅导员训练班,教唱革命歌曲20余首,参加者20万人(次);举办革命故事会500次。1966年2月,市文化局举办郊区农村群众业余文艺汇演,历时4天,260名社员演出文艺节目66个;4月,市文化局与市总工会联合举办职工家属、社街工业职工文艺汇演,历时3天,450人演出节目100个。同年,市文化馆在农村大队普遍建立文化室,举办漫画展览、黑板报比赛和故事会活动。编印《煤城演唱》、《煤城曲艺》、《煤城文艺》等刊物,出版1.8万册,编印《怎样演戏》、《怎样导戏》、《舞蹈教材》3本辅导材料,印刷300册,发给厂矿和农村。
  1967年,市图书馆与文化馆合并,改称鸡西市毛泽东思想宣传站,有组织的业余文化活动为“造反派”文艺队的活动取代。1972年9月,市文化局举办“煤城音乐会”,市委书记孙子源及市委、市革委局处级以上领导干部100人组成的业余合唱团在开幕式上合唱革命歌曲。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市业余文化活动逐渐恢复和发展起来。一年一度的煤城音乐会和各种文艺节目的汇演、调演、比赛等活动又活跃在全市城乡大地上。进入80年代,侧重在研究、培训方面倾注了力量,举办文学创作、音乐创作学习班,举办写作、声乐、舞蹈、摄影、管弦乐队训练班,出版《小说创作经验》、《二人转曲牌介绍》、《大鼓、单弦曲牌介绍》、《中国民歌集成(鸡西分卷)》、《民间舞蹈集成》、《戏曲音乐集成》等带有经验性、知识性的辅导材料上万册。从理论上、实践上将全市业余文化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到1985年,各类文艺创作骨干群体开始形成,全市有文学创作骨干群体100多人在省级以上的刊物上发表作品;音乐创作群体100人在省、市舞台、电台、电视台和报刊上演出、播出、发表的作品达300篇;美术创作群体150人,曲艺创作群体30人,摄影创作群体100人,均在省级以上的展览中展出过作品,有的获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