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三十七编 报纸·广播·电视

概述


  鸡西地区新闻事业,是随着农业、煤炭工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1947年3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陈郁带领工作队到鸡西矿区,领导煤矿工人开展矿山民主改革运动和恢复煤炭生产。为反映煤矿工人在矿山民主改革运动和恢复煤炭生产中的主人翁精神,恒山、滴道、城子河、麻山煤矿和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相继办了油印小报。9月,中共鸡宁县委机关报《鸡宁小报》创刊。1948年10月5日,中共鸡西矿区委员会成立。11月15日,鸡西矿区党委机关报一《鸡西工人》创刊,这是鸡西矿区正式出版的报纸。1954年1月,《鸡西工人》改称《鸡西工人报》。1956年4月1日,中共鸡西县委机关报一《鸡西报》创刊。
  1957年3月,《鸡西工人报》与《鸡西报》合并,称《鸡西工人报》。1958年4月1日,中共鸡西市委机关报正式定名为《鸡西日报》。《鸡西日报》为4开4版,周6刊。同时,鸡西县广播站改称鸡西市有线广播站。
  在1958年开始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鸡西日报》、鸡西市有线广播站在反映全市人民的革命热情和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工作。但当时经济工作指导思想的一些急于求成、主观主义的“左”倾错误,也反映到新闻宣传报道中来,浮夸风、瞎指挥、共产风等在新闻报道中出现。1960年,中共中央提出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后,鸡西市新闻宣传工作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宣传报道,提高报道质量,增强指导性。但是,从1964年下半年起,“阶级斗争”这根弦越绷越紧,反修防修、批判地富反坏右的文章越来越多,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宣传报道却越来越少。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新闻单位被“造反派”组织夺权,报纸受到批判,报社领导人靠边站,《鸡西日报》被迫停刊,改出《红色电讯》。鸡西市广播站自办节目停播,每天只转播上级电台节目。刚刚恢复的《战报》(鸡西矿区党委机关报)也被迫于1967年11月17日停刊。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市新闻宣传工作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团的罪行,开展真理标准的讨论,平反冤假错案,实现工作重点的转移,推行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经济体制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方面,都做了突出、系统的宣传,起到党的喉舌作用。
  1981年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当前报刊新闻广播宣传方针的决定》。1982年,《鸡西日报》社作出《增强指导性,提高报纸宣传质量的决定》,《鸡西矿工报》报纸内容、编辑形式都进行较大的改革,鸡西广播电视局在培养骨干通讯员,提高通讯员队伍素质方面增强了工作力度。全市新闻单位总结新闻报道中的经验教训,加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进一步增强新闻报道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时效性。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深入发展,全市新闻单位进行新闻改革,《鸡西日报》社加强调查研究,抓好典型宣传,搞好头条,写好言论,改革会议报道,使报纸质量有所提高。同时,鸡西市新闻协会成立,有的新闻单位还成立新闻研究室,在新闻理论研究、组织新闻交流、评选好新闻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