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鸡西日报第一节 沿革 1947年5月,鸡西矿区创办《恒山工人》、《滴道工人》、《翻身工人》(城子河矿办)、《麻山工友》和《鸡西矿工》(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办)5种油印小报。小报内容简单,印刷质量差,满足不了广大读者的需要。同年9月,鸡宁县委办《鸡宁小报》,张运昌、关仁广任编辑,印刷干余份。
1948年11月15日,鸡西矿区党委机关报——《鸡西工人》创刊。《鸡西工人》版面4开2版,不定期刊,自办发行,免费赠阅,发至井口党支部、机关科室,每期印刷1500份。矿务局局长李华楫兼任报社社长,矿区党委宣传部部长王珣兼任总编辑,并负责报社日常领导工作。由于编辑、记者人员少,到年底只出版5期。1949年2月开始,定为5日刊。1950年11月,调谷石任《鸡西工人》第一任专职社长。《鸡西工人》坚持党的办报方针,切实担负起党的喉舌的光荣使命,发挥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发行量由1500份增至3000份。
1951年9月6日,遵照松江省委关于“加强报纸管理,集中力量办好上级报纸”的指示精神,《鸡西工人》宣告停刊。同年10月21日,根据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报请松江省委批准《鸡西工人》复刊。复刊后的报纸改为8开4版,隔日刊。以后根据纸张的供应状况,每周出版期数和版面有所增减。1952年6—9月,矿区党委继续充实报社力量,报社内部机构设生产建设组、政治文教组、党的生活组、时事组、读者来信组、校对组、资料室和总务组,编采人员增至30人。1953年6月1日,《鸡西工人》由鸡西县邮电局发行,报社工作逐渐走向正规。1954年1月1日,《鸡西工人》改称《鸡西工人报》。
1956年4月1日,中共鸡西县委机关报——《鸡西报》创刊。孙鸿云任总编辑。编采人员7人。1957年3月,《鸡西报》与《鸡西工人报》合并,仍称《鸡西工人报》,代行中共鸡西市委机关报的职能,继续出版。1958年1月,改称《鸡西报》,4开4版,周3刊。同年4月1日,正式定名为《鸡西日报》,即鸡西市委机关报,周6刊,发行量增至8000份。
《鸡西日报》创刊后,认真执行市委关于以工业为主兼顾其它的办报方针,在重点搞好煤炭工业报道的同时,积极组织地方工业、农业、财贸、文教、政治等方面的报道,拓宽报道面,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广大职工、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热情得到充分反映。但在“大跃进”年代,社会上出现的共产风、浮夸风,也明显地反映到报纸上来。随着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实施,报纸宣传也作了调整,强调小报小办,坚持“真、短、新、快、活”的办报要求,加强言论工作,组织典型报道,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报纸版面相应地活跃起来。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市委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仍尽力保全这张报纸,由周6刊改为周3刊。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鸡西日报》社“造反派”夺取领导权,报纸受到批判。1967年1月12日,《鸡西日报》被迫停刊整顿,改为《红色电讯》,不久又改为《新鸡西》,直到1967年11月25日鸡西市革命委员会成立,才恢复使用《鸡西日报》的名称。但编采队伍受到冲击,办报的好传统、好作风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后期,报社编采人员冲破阻力,报道广大职工、社员群众在艰难的条件下坚守岗位、坚持生产的典型,产生良好的影响。这期间,报社机构变动频繁,领导人多次更迭。
1981年,根据中共鸡西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报纸工作的决定》精神,报社作出《增强指导性,提高报纸宣传质量的决定》,采取加强调查研究,抓好典型宣传,搞好头条,写好言论,改革会议报道以及加强通讯员和编采队伍建设等10条措施,使报纸质量有所提高。同年,报社通过考试从社会上公开录用编辑、记者9人,解决编采力量不足和后继无人的问题。
1982年,组织一批编采人员到兄弟报社参观学习,制订《鸡西日报改革方案》。《方案》得到市委的赞许和支持。《鸡西日报》固定为4开4版,周6刊。面向全国发行,每期发行18000份,国内统一刊号CN23—0009,邮政代号13—10。
1983—1985年,报社机构进行多次调整,编辑部设总编办公室、一版编辑室、二版编辑室、副刊部、时事部、群众工作部、经济部、政文部、记者部、摄影美术部、资料室、校对科、广告科,加上政工科、办公室、印刷厂等共19个部、科、室。在发挥知识分子作用中,报社党组织先后在知识分子中提拔40名干部(其中3名处级干部)担任编辑部各级领导职务,有11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自1983年以来,根据上级规定,先后2次在编采人员中进行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工作。1985年末,报社编辑部编采人员75人(全社职工215人)。其中,大学本、专科毕业生35人,中专4人,高中16人,初中17人;评定职称者58人,占编采人员的77.3%。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