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编辑出版

第二节 编辑出版


  一、选稿、组稿与审查定稿
  1959年,《鸡西日报》社按照市委提出的办报方针选稿、组稿。在重点组织煤炭工业稿件的同时,积极组织地方工业、农业、财贸、政法、文教等方面的稿件,每个时期都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组织稿件。凡是论述全面工作的重要社论、论述某一方面工作的社论,送请市委主要领导审查定稿;重要报道和评论送请市委主管领导审查定稿;指名表扬、批评的稿件,送请受表扬或批评的单位(或上一级机关)审查定稿,进行认真核对,要求事实必须准确。在编辑部内部,制定严格的审查批准制度,保证稿件质量,防止差错,使报道准确及时地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1960年,编委会制定《编采人员责任制度》,从编委会、总编辑到见习编辑、见习记者,都制定和划分明确的职责范围,作为工作的准则。
  1975年,报社根据编辑工作实际,制订《关于报纸工作的若干规定》,规定编辑在编改稿件时,对作者的身份必须了解清楚,身份不明的人写的稿件不能刊登。要求编辑的稿件事实必须准确无误,人名、地名、数据、名词、术语没有差错;引用领袖的语录、引文,要认真核对并注明出处;改动较大、较乱的稿件,要重新抄写。
  1979年,在1977年开展评比活动的基础上,编辑部制订《编辑部人员开展竞赛方案》,以单项为主,开展好稿、好标题、好专栏、好版面为主要内容的评比竞赛。1981年,报社总编辑办公室拟订出《评选好稿件与防止差错的奖惩方案》,激发了编采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84年,实行“报纸出版一条龙责任制”,对出版的各道工序都作出具体的时间安排,延误时间者罚,做到环环紧扣,责任到人,保证出版时间。接着又制订出《编采人员岗位责任制奖罚条例》。
  1985年,报社编辑部重新修定《编采人员责任制度》,各种制度增加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剔除过时的旧规定,还拟定《编采人员定岗定额奖罚实施办法》,发挥了编采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报纸质量,减少差错。
  二、电讯稿的选用与改编
  《鸡西日报》对电讯稿件的取舍和版面安排都要突出地方特点。“文化大革命”期间,“地方性”遭到批判。曾有一段时间,对新华社电讯稿事无巨细,逢稿必发,甚至充斥4块版面,地方消息再重大,也不能发到版面的重要位置上。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日报》的地方特色才重新显现出来。采取“国内外重大新闻必发,对全市有直接、间接指导意义的新闻必发,新奇的、为人们所关心的新闻必发”的选稿标准,其余稿件则在大事不漏的原则下,删繁就简,每期保证登载13—20条各类新闻。凡是重大、新鲜、为人们关心的消息,必须当天见报,抢在大报前头与读者见面,提高小报威信。
  《鸡西日报》第四版为时事版,刊登新华社电讯稿件。在处理电讯稿件、安排时事版面时,注意在“活”字上下功夫。有些消息把它化零为整,把一些相关的稿件经过删改整理,变成综合消息,以免零乱;有些稿件又要化整为零,把较长的稿件分解刊登。安排版面时,注意长短搭配,指导性稿件与知识性、趣味性稿件搭配,图文搭配,不搞清一色,让读者各取所好。《鸡西日报》第四版,先后办过《学时事》、《时事漫谈》、《世界知识》、《一周时事》、《国际一周》、《天下事》、《世界拾零》、《一周要闻简报》、《国内一周要闻》、《在祖国各地》、《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欣欣向荣》、《简明新闻》、《要闻简报》、《文体生活》、《时事纵横》、《时事测验》等专栏,轮流见报,颇受读者欢迎。
  三、组织版面
  《鸡西日报》每期4版,一版要闻,二版经济报道,三版政治、文教、副刊,四版国内外时事。1958年4月,《鸡西日报》创刊以来,在某个时期根据党的中心工作、报社的报道任务进行过个别调整,但大体未变。各版刊登的稿件,均按编辑部每月的报道计划进行。一、二版由总编辑室下设的出版组组版,三版由副刊部负责编写组版,四版由夜班编辑室(后由时事部)根据新华社发稿情况安排版面,遇有国内外重大新闻,夜班编辑室还负责调整一、二、三版版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鸡西日报》在版面安排上有所创新。强调一版稿件要短,每期要容纳13条左右新闻,增设《群言堂》、《鸡西各地》、《电话新闻》、《新闻人物》、《标题新闻》等栏目,增加信息量,增强报纸的时效性、可读性。二版要活,打破过去工、农、财轮流坐庄的专版形式,采用综合版,设《农村天地》、《职工园地》、《党的生活》、《青年》、《校园内外》、《信息与服务》、《经济百花》、《读者来信》、《了望哨》等专版和栏目。三版为副刊,设《鸡冠花》、《学习与修养》、《科学与生活》、《社会课堂》、《老年天地》、《报刊文摘》等栏目。四版为时事版,报道国际国内时事。
  四、报纸检查
  原稿由各编辑室编好后,要进行检查。检查大体分为领导检查、总编辑室检查和出版组检查。三步检查各有侧重,互相衔接,互相补充。业务室把编好的稿件送给主管副总编,进行方针、政策性检查,严把政治关。特别重要的稿件,由总编辑和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签署意见,方准刊登。经过主管副总编签发的稿件汇总到总编辑室,分别由各版责任编辑进行着重于技术性的检查。最后由出版组侧重于文字检查,从文字到标题、锌板、刊头,都要仔细核对,保证报纸不出差错。
  五、报纸校对
  1948—1952年,《鸡西工人》校对由编采人员轮流承担。1953年1月,成立校对组,工作人员3人,1958年4月增至7人。采取1人默校、2人唱校、3人复校,小样、大样各校2遍的方法,合格后付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校对人员变动很大,校对程序被打乱。被批斗的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解除批斗后都到校对组参加校对,人员增减不定,这种局面延续到1975年。
  1976年,报社工作逐步恢复正常,校对组先属总编辑室,后成立校对科,人员6—8人,分昼夜2班,分别负责二、三版和一、四版的校对。要求3校定稿,小样校挑出错别字,换样再校,再换,然后拼版,打出大样送审,责任编辑、总编辑校查后交回校对科,再统一交车间处理,由值班校对员复核无误“校了”,最后由组版编辑签字付印。
  《鸡西日报》社自有校对机构以来,就如何对待原稿问题发生过多次争议。一种意见认为校对员只对原稿负责,原稿啥样就啥样;一种意见认为校对员除对原稿负责外,还应积极主动发现原稿中的明显差错,与编者、作者商榷后给予改正,最终达到对报纸负责,对读者负责。报社领导肯定与支持后一种意见,既执行校对员职务责任制,又发挥校对员主观能动性,保证出版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