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报纸改革
第四节 报纸改革
1955年,鸡西矿区党委宣传部部长张涛接任《鸡西工人报》总编辑后,组织编辑部人员学习《沈阳日报》、《抚顺日报》的经验,于1956年9月改组编辑部。原来,编采人员都集中在编辑部,人浮于事,头重脚轻,记者浮在上面,不谙下情,影响报纸质量。改组后,编辑部在鸡西矿区南北2片和报社所在地设置恒山、滴道、城子河、麻山、穆棱煤矿记者站和鸡西记者站,各站配备记者1—3人;撤销原编辑部设置的生产建设组、政治文教组、党的生活组和读者来信组,只留下4人组成的编辑组,负责处理编辑出版和其它日常工作。改组后的报纸版面大有起色,消息增多,版面活泼,标题醒目,增强可读性,吸引读者。
1982年,学习习仲勋代表中共中央对报纸提出的“真、短、快、活、强”的要求以及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报纸工作的决定》精神,报社党委结合《鸡西日报》社的实际,作出《增强指导性,提高报纸宣传质量》的决定,接着报社党委制订出《鸡西日报社改革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小报小办、小报精办”的办报原则,坚持“宣传政策,表彰先进,传播知识,指导生活”的办报方针;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的办报方向;力求把《鸡西日报》办成“有地方特点、有独特风格和晚报色彩”的报纸。《方案》得到市委的赞许和支持,并在工作中实施。适应广大读者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还创办《鸡西日报》星期天版,后又作为增刊版(周7刊)单独发行,在市场上零售。
《鸡西日报》改革后,出现以下特点: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为中心,加强经济报道;坚持不懈地宣传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坚持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和精神文明建设;典型报道明显增多,稿件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可读性明显增强;稿件的篇幅相对地短了,版面活了;地方新闻明显增多,达70%以上;报纸言论得到加强,除一版经常刊登本报的社论、短评和评论员文章外,二、三版有“一事一议”、“三言两语”、“随感录”、“纵横谈”、“周末闲话”、“星期漫笔”等言论;恢复“读者来信”专版,加强报纸与读者的联系,为读者代言,发挥报纸的舆论监督作用;适应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扩大信息交流,报纸广告明显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