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沿革
第二章 鸡西矿工报
第一节 沿革
《鸡西矿工报》是鸡西矿务局党委机关报,是《鸡西日报》的孪生姊妹。1957年3月,鸡西矿区党委机关报《鸡西工人报》与鸡西县委机关报《鸡西报》合并,仍称《鸡西工人报》,一度代行中共鸡西市委机关报职能。
1966年2月26日,经鸡西市委批准,恢复矿区党委机关报,定名为《战报》,由局政治部领导。《战报》创刊号《创刊词》开宗明义写道:“《战报》是中共鸡西矿务局政治部机关报,是咱们煤矿的内部报纸。它主要是办给咱们工人和段、队基层干部看的,它紧密结合党在煤矿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突出宣传毛泽东思想、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交流经验,当好指导工作的有力工具,成为大家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好朋友、好帮手。”“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战报》以刊登新华社电讯稿为主,少量刊出矿区新闻。1967年11月17日,被迫停刊。共出刊150期,每期印刷3000份,由企业内部发行。
1975年初,矿务局党委为实现原煤产量突破千万吨的规划,决定办1份报纸,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鼓励广大职工为实现规划而奋斗。由局政治部办公室主抓,定名为《矿工简报》,编制7人。1978年1月1日,《矿工简报》借鉴《大庆战报》改为《战报》,由4号字印刷改为大5号字,在报纸内容和编排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充实和提高。报纸首次开设《安全生产》、《党团生活》、《武装保卫》、《班组生活》、《增产节约》等固定或临时专栏专版,开始向正规化迈进。
1979年4月11日,经鸡西市委宣传部同意,《战报》更名为《鸡西矿工报》,并组建独立的印刷车间。同年6月,实现编采分设。1980年1月1日,《鸡西矿工报》每周2刊,定期出版,通过鸡西市邮局发行。1981年6月27日,黑龙江新闻出版局正式发给黑龙江省期刊登记证(第194号),代号31—35,邮政代号13—33。1982年6月1日,《鸡西矿工报》改用小5号字排印,增置树脂腐蚀制版设备,购置照相器材,报纸图文并茂,增强了可读性和趣味性,订阅份数达到3200份。
1983年8月,建立以总编辑负责、副总编辑分管的领导体制,下设经济部、政文部、文艺部。报纸内容、编辑形式都进行较大的改革,增设“矿井上下”、“中小学生”、“体育之窗”、“周末”、“开采者”等接近群众、接近生活的栏目,深受读者欢迎。同年9月1日,煤炭部部长高扬文陪同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到矿务局检查工作时,对《鸡西矿工报》给予很高评价,回京后在百忙中给《矿工报》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的一点祝愿》,表达了部领导、老报人发自内心的期望,叮嘱《矿工报》的编采人员要“同鸡西的广大职工同呼吸共战斗,深入生产建设一线,及时采访、刊登新鲜东西,把时代的养分输送给人们,让鸡西煤矿日新月异,兴旺发达”。
1984年3月17日,经局党委批准,《鸡西矿工报》社升格为处级单位。1985年7月,报社通过贷款和自筹资金,先后购进2台富士彩色扩印机,成立扩印中心、扩印社,走出以厂养报、自负盈亏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