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沿革

第三章 广播

第一节 沿革


  1951年5月,鸡西县设广播室,隶属县文化馆。有50瓦扩音机1台,喇叭30只,安装在机关和主要街道上,转播松江人民广播电台节目。1953年,县广播室扩建为广播站,扩音机功率增加到300瓦,喇叭300只,安装在主要巷道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广播站除转播省电台节目外,还不定期地播送一些地方新闻节目和领导讲话。
  1955年,鸡西县为实现农村广播联网正式组建县广播站。设站长1人,播音员2人,会计1人。扩音机功率增加到500瓦,架设东海、兴农、滴道3条广播干线,部分区、矿也都购置小型扩音机,利用电力线杆架设广播线,或通过电话线与县广播站联网,配备播音员、机务员。到1956年,全县大部分乡、矿与县广播站联网。
  1957年,鸡西县广播站改称鸡西市有线广播站,购进1台英国产钢丝带录音机,这是当时全市唯一的、也是最早的录音机。扩音机功率700瓦,广播喇叭700只,除安装在机关和街道外,市中心区内有40%的居民住宅也安上广播喇叭。到1959年,全市广播喇叭入户数已增加到3400只。
  1959年下半年,市广播站开始筹建鸡西电台。1960年7月1日,鸡西人民广播电台在比较困难的条件下建成并开始试播。同年10月1日正式播音,呼号“鸡西人民广播电台”,频率1530千赫,功率500瓦,覆盖面积为全市总人口的80%。原市有线广播站下交鸡冠区,改为转播站。
  1962年,受国民经济调整的影响,鸡西电台下马,改为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鸡西转播台,原市有线广播站恢复播音。
  1965年,鸡西市成立广播事业管理局,全市城镇公社都通了有线广播,有喇叭3438只。在全市8个郊区农村公社中,有3个公社、38个生产大队、207个生产队通了广播,建立放大站15个。全市广播线路达368公里。农村中广播喇叭入户率达到60%,城镇中入户率达40%。
  1968—1977年,鸡西市有线广播的重点,是发展长途联线,即市站与各区、矿、公社站的联网,总长60公里,各区也分别往各公社架设专线,总长90公里。全市广播喇叭已发展到1.6万只。
1979年,在保留鸡西转播台的同时,7月1日,恢复鸡西人民广播电台的播音。到1985年,发射机功率已发展到10千瓦,全市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人民每天可收听到中央、省和市共4套广播节目。

  机构及负责人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