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采访与编辑
第二节 采访与编辑
1951年,鸡西县设立广播室时主要是转播上级电台的广播节目。1953年,县广播室改为广播站后,配备编辑和义务播音员各1人,采用直播的形式,不定期地播发地方新闻节目。1955年,县广播站调入编采人员2人,招收正式播音员2人。编采人员按战线分工,既是编辑,也是记者,自采自编。通讯员来稿由负责战线的编辑编发。广播站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的指令。
1956年,县广播站与《鸡西报》社合署办公。编采人员有比较明确的分工,记者负责采稿,编辑负责编辑报纸和广播稿,最后由领导审定。多数稿件是先广播再登报。
1957年,县广播站与县报社分开,改为市广播站,添置英国产钢丝带录音机1台。市里召开的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都靠这台录音机录音。
1960年,鸡西人民广播电台开播。广播用的文字稿件都是《鸡西日报》社编辑部的稿件,电台设2名专职人员负责编辑广播稿,由台长审稿后播出。评论及其它重要稿件,都必须经市委主管书记或市委宣传部领导审批后才能播发。着重宣传报道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党和国家发布的各项政策规定、全市各行各业的先进经验和经济建设信息等。1962年,电台下马、停播。
1968年重新建立市广播站后,以转播上级台节目为主,也自采一些地方新闻,编采人员4人。1969年,编采人员增加到12人,编辑和记者分开,记者按片分工,在滴道、城子河、恒山、梨树区建立记者站。新闻自采量增加,稿件质量不断提高。在发挥广播特点上,努力做了以下四件事:一是抓快,注意当日新闻;二是注意稿件口语化,达到通俗易懂;三是搞配乐散文、配乐通讯等有广播特色的节目;四是办《鸡西广播》内部刊物,提高编采人员的理论水平。
1979年7月,鸡西人民广播电台恢复播音初期,设编辑部,编采合一,统一调度。1980年,设编辑办公室、新闻部、专题部、记者部、文播部,分工明确,各负其责。记者按政法、财贸、农业、工交等战线分工。稿件来源除本台记者采写的稿件外,还有各地通讯员来稿。为了突出广播宣传特点,1981年为10名记者配备了微型录音机,促使多搞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要求每个记者每月至少要完成2篇以上录音报道。实施这一措施后,突出广播灵活、快速的特点,显示出广播宣传以声夺人的优势。
1984年10月,鸡西电台成立群众工作部,重点抓通讯员队伍建设,提高通讯员队伍的业务素质。先后制定《优秀通讯员条件》、《特约记者任务》、《关于失实稿件处理的规定》和《提供新闻信息付稿酬办法》。审议评定骨干通讯员120人、特约业余记者10人、评论员7人,通联工作出现了新局面。至1985年的6年里,鸡西人民广播电台为省级以上广播电台及报刊提供新闻稿件240篇,提供新闻节目21组,被评选为省级以上优秀稿件19篇,有3名编采人员被上级报社聘为特邀记者和特邀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