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三十八编 卫生

概述


  1926年11月,中俄官商合办穆棱煤矿公司建立穆棱煤矿医院。梨树镇、黄泥河子一带有少数民间流散行医。1939年,鸡西街先后设立6家私人医院。1941年,伪鸡宁县建置后,鸡宁街出现私营西医诊所,矿区也有几所医院或医务所,只为少数日本人、伪官吏、警察和有钱人服务,广大劳动人民有病仍得不到治疗。1943年,鸡西矿区发生流行性瘟疫,矿工死亡上千人。
  1946年,鸡宁县人民政府刚刚建立,财政十分困难,开始修建县公立医院。1948年8月,矿区成立职工医院和恒山煤矿等4所卫生所。在医疗机构不健全,医疗技术十分落后的情况下,政府组织中西医医护人员深入开展卫生宣传教育,进行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鼠疫、天花、霍乱等烈性传染病的发生。
  新中国成立后,在“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指引下,县成立卫生科;矿区成立劳动卫生科和卫生处。1950年8月,建立二四后方医院。县和矿区的医疗卫生机构日趋健全,医疗技术力量得到加强,卫生工作状况有较大改变。
  1961、1962年,经过2年调整,全市医疗质量得到提高,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蓬勃发展。取得了讲究卫生、预防疾病的明显效果。城乡先后建立10所医院、卫生院、卫生所、卫生防疫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医学教育机构得到充实、扩大,医疗技术水平也有较大的提高。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市医疗卫生事业受到严重破坏。医疗机构被随意合并或撤销,医疗技术人员大批被下放,医疗设备受到严重破坏;卫生防疫工作和爱国卫生运动处于停止状态,传染病、流行病连续发生。仅1966年,全市发生麻疹病人1100例,死亡92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中共中央的决策和上级卫生部门的部署,鸡西市卫生工作实现了工作重心转移,进行改革,加快市级医院的建设。市人民医院、矿务局总医院、市中医医院、市传染病医院的院舍面积扩大,床位、设备增加,技术水平和医疗质量有较大的提高。至1985年,全市已有医疗卫生机构196个,床位4073张,平均每干人口占有4.2张,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分别增长9.32倍和83.3倍;卫生技术人员5536人,平均每千人占有5.8人,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9.5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