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医疗机构
第三节 医疗机构
一、市直属医院
市人民医院 市人民医院的前身为鸡宁县公立医院,成立于1946年4月。院址在中心大街与兴国中路交叉处。职工2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人。设内、外、妇、儿、药剂等科室5个,床位8张。1949年2月,县公立医院改为县立医院,床位增加到20张,职工增加到30人。1957年,县立医院改为市立医院。1958年有职工127人,床位140张,成立放射线科和中医科,用房面积扩大到4500平方米。1962年,由国家投资建病房400平方米,卫生技术人员增至257人,床位200张。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医护不分,秩序混乱,医疗质量下降,院址于1969年9月迁往西山鸡西卫校门诊部。1973年,省投资于原院址新建3700平方米的医院大楼,1977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1985年末,床位351张,职工411人。
市中医医院 市中医医院的前身是集体所有制的“中医联合诊所”,成立于1953年,职工27人,设门诊部3个,住院部1个,床位10张。10月返回私人股金,改为县中医医院,仍属合作性质,职工增至37人。1956年,职工增加到53人,增设办公室。资金由1953年的1万多元增加到8万元。1966年,中医医院合并到市医院的中医门诊部。1973年分开,仅剩资金1.9万元,20多名老弱病残的中医中药人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医事业又蓬勃发展,新建5740平方米的中医医院大楼。人员增至72人。其中,中医技术人员增至61人,资金积累20余万元。1985年,职工205人,科室增加到17个。
市传染病医院 1970年9月,市传染病医院成立,职工22人,设医生组、护理组、检验室、药局等5个组,床位32张。1978年为副处级单位。1985年,全院总人数82人,床位150张。
市口腔医院 1980年建立,为市卫生局直属科级单位。职工35人,1985年达51人。
红十字医院 红十字医院的前身是鸡冠区医院。1958年10月,建立鸡冠区卫生院,1977年改称为鸡冠区医院,床位由15张增加到50张。设内、外、妇、儿、五官、中医、放射、检验等科和中西药局,人员增至120人。1985年5月,医院分设门诊部、住院部,医疗科室达22个。床位100张,职工160人,属科级单位。同年11月,命名为市红十字医院。
二、各区、乡医院
1958年,滴道、恒山、城子河、梨树、麻山公社先后建立卫生院。1968年,滴道河公社卫生院与滴道区卫生院合并,红旗公社卫生院与恒山区卫生院合并,麻山公社卫生院与西麻山卫生院合并,改为滴道、恒山、麻山区医院。梨树镇公社卫生院,改称梨树区医院。1970年,城子河公社卫生院和长青公社卫生院合并,改为城子河区医院。
1985年,各区医院均设有门诊部和住院部,门诊部设有内、外、妇、儿、五官、口腔(或牙科)、中医、放射、检验、注射等科室。全市还有红星、西郊、兰岭、柳毛等4所乡卫生院、133所村卫生所。
三、矿务局直属医院
矿务局职工总医院 1949年8月,成立鸡西矿务局滴道总医院,设医务科、保健科、药材科、总务科、内科、外科,化验室和门诊部,病床100张,职工200人。1957年5月升格为处级单位,改为鸡西矿务局职工总医院。1985年,职工523人,卫生技术人员370人,占职工总数的71.8%。其中,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包括主管药师以上技术人员)67人,床位318张。科室设置比较齐全,科系配套。医疗有内、外、妇、儿、眼、耳鼻喉、口腔、中医(针灸、按摩)、理疗、同位素、心电、脑电、脑CT、超声波、病理、放射、检验等科室。行政科室有门诊部、护理部、医务科、预防保健科、财务科、总务科、办公室、服务公司。
矿务局结核病医院 1953年建立,职工64人,床位88张。1985年,床位180张,职工147人。设医疗科、放射科、检验科、药局、供应室、总务科。
矿务局传染病医院 1984年10月成立,职工50人,床位30张。1985年,职工94人,床位50张。
各煤矿职工医院 矿务局所属12座统配煤矿都有职工医院,属各矿管理的科级单位。
四、其它系统所属医院
1950年8月,鸡西县成立二四后方医院,职工240人。其中,医护人员160人,床位401张,在松江省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第6医管局的领导下,积极完成抢救志愿军伤病员的任务。1953年9月,发电厂建立医务所,职工7人。1957年,门诊部扩大,设内、外、妇、儿等科,床位7张,人员增至37人。1979年6月改名为发电厂职工医院,到1985年,职工达89人,床位50张,增设五官、中医、放射、检验、心电、理疗、结核、预防保健等科室。1958年,成立煤机厂职工医院,1985年职工由48人增至101人,床位达80张。1964年9月,碱场煤矿职工医院建立,1985年,职工由8人增至51人,床位增至40张。1964年,立新煤矿在原卫生所的基础上成立职工医院,1985年人员增至49人,床位增至30张。1969年10月,鸡西铁路地区在卫生所的基础上建立铁路职工医院,1985年人员增至151人,床位增至60张。1970年,柳毛石墨矿由卫生所改建为职工医院,1985年职工53人,床位20张。1972年7月,鸡西煤炭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成立,1985年职工由26人增至240人,床位由40张增至164张。1974年,鸡西磷矿卫生所改建为职工医院,1985年职工22人,床位10张。1982年7月1日,黑龙江矿业学院在原卫生所的基础上建立医院,到1985年,职工29人,床位15张。这些医院均设有内、外、妇、儿、五官、中医、放射、检验等科室。有的医院还设有超声、心电、理疗、针灸等科。铁路职工医院还设了传染病、预防保健等科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