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中医

第三章 医疗

第一节 中医


  一、中医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有中医人员20余人。县委、县政府为继承和发展中医医药事业,贯彻执行一系列中医政策,使全县中医事业有较大的发展。1953年,全县11个区中有8个区成立中医联合诊所,还有73户个体诊所开业。同年1月,由7户个体中医、中药人员,成立中医联合诊所。10月,县政府决定将联合诊所改为县中医医院,郭芷馥任副院长。1954年,人员由27人增至34人,诊治量不断增加,资金逐渐雄厚。1956年,自筹资金兴建528平方米的砖瓦结构新院舍。
  1957年,县中医医院改称市中医医院,集体所有制改为全民所有制。为挖掘、继承、整理、提高祖国医学,解决后继有人问题,1959、1961年,副市长侯越、卫生局长徐秋风主持“拜师授徒”大会,在中医医院举办2期半工半读中医学习班,培养出具有大专学历的中医师15人,中专学历的中医士12人。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中医医院并入市医院改为中医门诊部。1972年又从市医院分出,但人员仅剩23人,8万元资金只剩下1.9万元。1980年,市中医医院面积扩大到1740平方米。1985年,市中医医院新建4000平方米的大楼主体工程已竣工,科室增加到25个,床位50张,各种卫生技术人员增至137人。其中,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主管药师)17人,医师、药师16人。总收入由1977年的17万元增加到68万元,添置医疗设备63台(件),金额69万元。
  二、综合医院中医科
  1925年,穆棱煤矿公司办穆棱煤矿医院,设中、西医2部。1947年,在钟毅、陈慕华的重视下,穆棱煤矿医院设中医科,由于中医的辩证施治,配方灵活、经济,对病人热情周到,登门求医的人日益增多。1949年,陈慕华等调往北京后,中医科被取消。1952年3月,矿务局中心门诊部建立针灸科。1956年,县医院设中医科,此后滴道、恒山煤矿医院、商业医院、碱场煤矿医院、矿务局总医院、麻山区医院等各区、矿医院及鸡西煤炭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发电厂医院相继设立了中医科,市医院、矿总医院先后设中医病床41张。1985年,市、区综合医院的中医科,有中医人员41人,矿务局系统中医科有中医人员45人。
  三、中西医结合
  1954年,西医开始用中医偏方、验方治疗骨科和内科疾病。1956年,开始选派内科医师刘岱到沈阳中医学院学习3年,后又派于修德、常柏林、张英康、刘儒举、李葆芝等人去哈尔滨、沈阳参加2年以上“西学中”培训班。同时,市卫生局、市医院、矿务局总医院、卫校等单位举办时间不等的“西学中”学习班,对本系统、本单位的1568名大、中专毕业医师进行培训,为全市新医学、新药学的发展打下基础。
  1961—1965年,西医用“辨症施治”治疗外科急腹症、内科肝胆症、肾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不孕症、习惯性流产、麻疹、肺炎、青光眼等均取得满意疗效。1976年,矿务局总医院外科用大黄草荣仁灌肠治疗尿毒症收效良好。市医院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对肠梗阻、腹膜炎、胆道疾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治愈率明显提高。于修德写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炎》、刘景民写的《浅谈中医对冠心病的治疗》、姜本春《声电针600例临床病例治疗观察》、王健夫《谈肝淤对冠心病的形成及舒肝在防治冠心病的地位》等中西医结合的论文,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或学术会议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