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西医

第二节 西医


  一、医疗技术队伍
  东北沦陷时期,鸡宁县只有20多名西医技术人员。其中,医生5人。1946—1949年,全县有医疗技术人员70人。1957年,卫生技术人员增加到936人。70年代开始,省内外医科大专院校毕业生陆续分配到鸡西市工作。市、区、矿各医院还通过办班、进修、招聘等方式,使医疗技术队伍不断得到充实和扩大。1984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已达5554人,按人口平均占7‰。其中,医师以上技术人员999人,按人口平均占1.3‰(不包括中医)。
  二、医疗设施
  解放初期,鸡西各医院、诊所的医疗设施非常简陋,病房内只有床、被褥,稍好一点的院所也只有脸盆、水壶。新中国成立后,医院的医疗设施不断更新和改善,脸盆、暖瓶、床头柜、被褥、多功能床等已成为病房的必备品。医疗器械也有很大改善,血压计、体温计、注射器、木制固定板床、天秤、显微镜、X光机、间接摄影机、胃镜、膀胱镜、牙科治疗机等,逐步完善和趋向现代化。
  1957—1966年,大部分区、矿医院建立心电室、超声波室和X光室。“文化大革命”10年中,大批贵重仪器遭到损坏或丢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些病房添设了沙发、沙发床、电扇、彩电、空调器等。为使重病人得到及时抢救治疗,有的病房还安置了呼唤器、监测仪等。1978年,矿务局总医院建立同位素室。各区、矿医院主要添置了肾图仪、甲状腺功能测定仪、激光治疗机、超声心动图仪、纤维窥镜、人工肾、双目双人手术显微镜、脑血图、脑电图机、心脏起搏器、心向量仪、自动分析仪等医疗仪器。1979年,市医院购入罗马尼亚产400毫安X光诊断机。1980年后,全市几所大医院购入8型超声波诊断仪、800毫安X光诊断机和日本产CT诊断仪。到1985年,仅市、区医院拥有医疗仪器和机械299台(购置金额4000万元),设备已达省和国家级水平。
  三、医疗技术
  内科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立医院内科仅能治疗感冒、肠炎、一般胃病等常见疾病。伤寒、肺结核、痢疾等也由内科收治,传染性肝炎极少见,常与胆道感染混在一起;肺结核主要采取多休息,开窗呼吸新鲜空气,加强营养的卫生疗法;结核性脑膜炎死亡率100%。
  1957年后,随着诊疗仪器的不断增设,内科的诊治水平相应提高。60年代以后,由于超声波、心动室和脑电图室、纤维窥镜室等技术科室相继建立,医生不断送外地学习,加之化验凝血象、狼疮症细胞检查血氧分析、抗“O”测定、溶血痘疾病测定、淋巴细胞转化试验、乙纤膜电泳测定血清蛋白和脂蛋白等项目的开展,使内科诊治技术有了新的进展。
  1971年,市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王韬等人与市无线电一厂研制成功XQQ—1型心脏去颤起搏器临床应用成功。1973年,应北京医学院等3所医院邀请,王韬赴京协助开展电击复律技术。1978年,开展131碘甲状腺功能测定、甲状腺扫描和肝扫描。1979年,开展放射性。肾图、肾扫描、同位素贴疗法治疗皮肤病。1980年,开展尿素氮测定、R血型H鉴定,并完备了骨髓检查的各种项目。同年,用植物血球凝结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1982年,添置运动平板和心向量图。随着辅助诊断设备不断增设、完备,各种疾病的确诊率不断提高,1985年,鸡西市首创脉搏传导速度测定法,在沈阳市召开的8省2市心血管会议上,被认定为黑龙江省3个先进诊断方法之一。全市内科心血管、呼吸系统的诊治仪器已基本配套。
  外科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无专业外科医生,连阑尾炎手术都未作成功。外科创面处理、脓包切除引流都由内科医生担任。1950年,从南方聘请余凤祥、江石夫、李光华到鸡西矿区后,内、外科分开,李光华成功地完成鸡西矿区第一例阑尾炎手术,且能做疝气修补、骨折内固定、小儿肠套叠、宫外孕的手术治疗等。1954年,袁广成成功地完成县政系统第一例阑尾炎手术。后来,胃大部分和全部切除、甲状腺部分切除、肺叶、巨脾、肾切除、肾切开取石、腰椎、胸壁结核病灶清除术、各种矫形术、颅外伤手术、开颅术、前列腺摘除、除去死骨、坏死脑组织和血肿、脓胸1次胸改、空肠代替食道、结肠代替食道手术用来治疗食道癌、泌尿、心脏手术获得成功。
  1964年12月31日,矿务局总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光华等成功地为矿工张清林断臂再植获得成功。此后,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手术、颅脑缺损修补术、神经束膜吻合术、截瘫病人肋间神经与马尾神经吻合术、脑垂体瘤手术、颅内外血管搭桥手术、脑膜瘤大切除等,逐步开展并获得成功。1985年,开展脑血栓、大网盖脑术、支气管癌切除术等,均获成功。
  妇产科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立医院只能处理正常分娩或难产。1953年,建立妇产科。此后,绒癌次广泛切除、阴式输卵管结扎、晚期宫颈癌根治、胎头吸儿器助产、腹式子宫全切、子宫下段剖腹产、小口颈绝育术、恶性葡萄胎化疗、钳刮术、宫颈狭部切开取胎术、单纯女阴切除、盆底修补术、阴式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脱垂等获得成功。1981年,矿务局总医院手术治疗腹腔妊娠胎盘植入成功,并开展了人工造阴道成形术、东莨菪碱治疗宫颈糜烂。1985年,市医院开展腹腔外子宫切除术等获得成功。
  儿科 新中国成立初期,鸡西县立医院儿科和内科为一个科室。1953年,矿务局总医院首先建立儿科。1957年以前只能治常见病,对一些疑难病患者只能转到外地治疗。1958年,设备增加,辅助诊断逐步开展,对部分疑难病可以诊治。1960年,对暴发性脑炎、猩红热、麻疹、肠伤寒、消化不良脱水、肺炎合并心衰等重症患儿均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965年,矿务局总医院儿科抢救一例呼吸停止74分钟的百日咳窒息患儿成功,同年用头皮针输液。1978年后,用大量脱水剂和激素治疗肝昏迷成功,采用654—2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对急性白血病进行综合治疗等。1984年,用肝素治疗重症肺炎患儿有疗效。
  五官科 1949年,鸡西县立医院五官科以治疗牙科疾病为主。眼疾由护士洗眼、摩砂眼和拔倒睫等。1950年,矿务局总医院从外地调入五官科和口腔科医师,相继成立五官科和口腔科。1957年,市、矿医院增添设备,还充实了大专院校毕业生。1958年,成立眼科门诊。1976年,矿务局总医院主治医师贺江用冷冻法治疗各种常见病,获市科技成果奖。市医院副主任医师孟学毅成功地做了一例国内少见的外伤瘢痕性喉狭窄扩张术。
  眼科 1957年,鸡西县立医院眼科只能查眼底治疗一般常见眼病。1960年,球内异物摘取、斜视矫正获得成功。1967年,白内障冷冻摘除、眼内肿瘤摘除、网膜剥离复位术、青光眼巩膜刀咬切术等均取得成功。1978年,市医院开展球内异物定位诊断,取出一例视神经乳头非磁性异物,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采用鸡蛋膜预防碱性烧伤,用磁棒接力法取出视神经乳头旁磁性异物。1985年,角膜移植手术首次在市内获得成功。
  耳鼻喉科 1957年,鸡西县立医院耳鼻喉科开展中耳炎根治术、上颌窦病根治术、食道异物摘取术、泪囊鼻腔吻合术、超声波治疗软骨膜炎。1979年,成功地进行了先天性鼻孔闭锁成形术、为喉癌患者做了喉切除。并做了2例国内少见的外伤性瘢痕性喉狭窄扩张术(一例成功)。1981年,保留喉功能喉癌水平半喉切除、先天性舌淋巴管癌引起巨舌症次全切除术、降压麻醉后鼻咽部纤维癌切除、上颌窦癌根治术、耳源性颅内并发症手术治疗等均获得成功。
  口腔科 1950年,鸡西县立医院只开设齿科,主要治疗牙病,拔牙、补牙、脓肿切开和牙周病治疗。1959年,唇裂、腭裂修复术、皮瓣移植修复上唇缺损、下颌骨升支骨折用颌颞关节加癌垫治疗、上唇延长修复双侧唇裂手术、开展唇瘤、血管瘤的冷冻治疗等均能治疗。1980年,对腮腺混合瘤保留面神经做腮腺切除、齿龈癌及下颌骨切除、自制人工下颌钳入修复缺损等均获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