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三十九编 体育

概述


  鸡西地区的体育运动,始于民间的武术、拔河、踢毽、跳绳等传统项目。
  1933年,日本侵略者侵占鸡西地区后,学校开设体育课,以队列训练为主,兼教学体操、篮球、田径等项目。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委、县政府十分关心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县政府设置体育机构,配备1名专职干部。1952年5月,矿务局成立矿区体育委员会,在职工中开展群众性的广播体操和各种球类活动,“五·一”、“五·四”、“十·一”等节假日举办球类比赛,冬季开展冰上活动,已形成传统。1954年,矿区每天做广播体操的职工达数干人,全年举办综合性和单项体育比赛230多次,参加者达24540多人(次),组建各种业余体育代表队275个,增设篮排球架34付,修建滑冰场5个。矿区男子篮球队参加省表演赛获亚军,还派出男女篮球队、田径队赴北京参加全国第一届职工体育检阅大会。
  1956年,成立鸡西县体育运动委员会,在青少年和学校中全面推行“劳动卫国体育制度标准”(简称劳卫制),并作为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到1960年,全市3所中学的1700名学生“劳卫制”合格者达80%,还出现一批等级运动员。
  1958年,全市首次组建篮球、冰球、乒乓球、速滑、花样滑冰、射击、田径等7个项目专业运动队,共有120名运动员。1959年,成立市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开设篮球、乒乓球2个项目。1960年,增设田径、速滑、冰球、排球等项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学校体育课被取消,业余体校解散,全市性体育活动停止。
  1972年,市业余体校恢复活动。1974年,被评为全国群体先进单位。1979年办成学生集中学文化、集中食宿、集中训练的全省第一所体育中学。1981年,成为有篮球、田径、速滑、冰球、射击5个项目、11个班、120名学生的省重点业余体校。至1985年,累计培养输送后备体育人才220人。其中,输送到省体校和省体工队120人,考入体育大中专院校100人。在体育人才中,有7人成为运动健将,5人曾代表国家参加国际冰球、滑雪、篮球比赛。
  1980—1982年,全市中小学在参加省体委、省教育局、团省委开展的“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中,连续3年被评为省级先进市。全市有2名中小学体育教师被评为全国干名优秀体育教师之一,3名被评为省百名优秀体育教师。省田径基点校恒山煤矿三中,在省田径基点校比赛中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市举重基点校城子河煤矿一中、市十四中培养的运动员在省少年举重比赛中获得“三连冠”。
  1985年,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全市厂矿、机关、街道普遍自觉地开展起来,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春夏秋冬,每当晨曦初露,山坡上、公园里、广场上,便自动涌满了人,或做保健体操,或打太极拳,或练气功,或跳老年迪斯科舞,应有尽有,各取所爱,已蔚然成风。全市中小学在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达标率达65%以上。全市有省级传统项目学校11所,市级传统项目学校33所。在全省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中,利用人工冰场和天然冰场,全市上冰雪活动的青少年达11万人。城子河、恒山、穆棱煤矿被评为省先进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