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概述

第四十编 社会

概述


  鸡西市社会的形成,乃是鸡西地区社会历史演变和发展的结果。1980年冬,在刀背山西坡出土的新开流渔猎文化类型文物,证明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居住在鸡西地区的人类已进入原始社会。历经数千年的变迁,到清末民初仍维持着以自给自足为主的小农经济。1933年,鸡西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鸡西人民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从此,压在鸡西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被推翻,劳动人民彻底翻身做主人,迈入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全市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发展了生产力,全市人民的吃、穿、住有很大的改善。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都超过改革前几倍乃至十几倍。
  鸡西市是一座以煤炭等基础产业为主的新兴工业城市,煤矿工人及其家属占全市人口的一半左右。在全市人口中,除汉民族外,尚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17个民族。在这个多民族的社会大家庭中,少数民族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和保护,有的已被汉民族接受融入汉习,形成带有中国北方黑土地粗犷豪爽特点的鸡西市社会的特殊风情。如朝鲜族的冷面、辣菜和狗肉,满族的火锅、汤子和旗袍,很受汉族同胞的喜爱。在多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各民族扬弃了旧习俗中的封建迷信、铺张浪费以及其它陋习,讲道德、讲礼貌、讲文明、讲卫生已成为社会风尚。但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时有沉渣泛起,也有舶来的污泥浊水。赌博、嫖娼、淫秽书刊、音像污染等丑恶现象,仍在腐蚀人们的心灵,亟待加强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荡涤这些精神污染。
  鸡西地区的语言,有鲜明的北方语言特点。融合辽、吉、黑和山东、河北语音,形成自已的语音。比较流行的气象、农业谚语,对生产、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许多富有哲理的谚语,已广为人们运用,成为做人处事的规范语言。一些北方土语,约定俗成,流传当地。有的满语、蒙语也融入汉语,例如治病叫“扎古”,角落称“旮旯”,食物发霉叫“哈拉”等,既丰富了汉语语汇,又保留其民族的部分语言。歇后语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幽默感。在语言运用上,常起着一语道破、画龙点睛的作用,诙谐隽永。随着时代的发展,歇后语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旧的被淘汰,新的在产生。
  鸡西地区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从30年代末、40年代初传入鸡西地区后,教徒不多,也未开展大型的宗教活动。解放初期,所有的宗教活动被取缔,寺届、教堂被解散。新中国成立后,伊斯兰教有宗教活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鸡西市委认真落实宗教政策,基督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先后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成为鸡西市经济建设中的一支力量。
  流传于鸡西市的民间故事、传说、歌谣、童话很多,除汉族外,满、朝鲜、回、蒙古族均有他们代表作,鉴于市文联已编印丛书,本志只选2则与穆棱河、鸡冠山有关的传说,作为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