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回族

第二节 回族


  一、迁入与人口
  民国初期,回族人口由外地零星迁入。东北沦陷时期,煤矿招工或从事商业、牲畜屠宰、皮革加工、饮食服务业而流入者日渐增多,至1945年达300人。“九·三”抗战胜利后,回族人口增长较快,并以清真寺为纽带,实现联合,形成群体,开始享受民族平等的权利。1953年,全国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增至500人。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增至1435人。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增至2576人。分布较广,鸡冠区873人、滴道区762人、恒山区530人、城子河区237人、梨树区97人、麻山区77人。主要为城市人口,多数集中在鸡冠区、滴道区、恒山区等较繁华的城镇,从事煤矿生产和商业、服务业。居住在农村的仅有98人,占3.8%。
  二、语言文字
  回族的语言,在其东迁初期是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同时使用的。后因长期与汉族混居,逐渐习惯于以汉族语言文字为本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但保留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梵语的词汇与阿拉伯文的写法。例如,回族称伊斯兰教神职人员教长为“阿訇”(波斯语),见面互相问好道“赛拉木”又称“色俩目”(阿拉伯语);回避使用“死人”一词,遇丧事称某人“无常”了(梵语)。还有“纳乜贴”(布施)、“讨白”(悔罪)、“斯艾礼”(洗)、“杜阿依”(祈祷词)等。文字上,保留了在清真饭店门额或在住家墙壁上挂的阿拉伯文写的“杜阿依”(又称真主的启示),以示系“西域回回”。
  三、风俗习惯
  服饰 平时回族人民穿着与汉族人民基本相同。所不同者,在参加聚礼活动时,回族男子一般戴白帽或黑帽,女子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一些老年人平时也戴这种“礼拜帽”。
  饮食与禁忌 回族人民以各种米面和马铃薯为主食,食用牛、羊、鸡、鸭等动物肉;忌食猪、马、驴、骡肉和一切动物的血及自死之物,也忌食未经“阿訇”屠宰的牛羊肉。回族人民喜爱喝茶,茶是家庭的必备品。
  婚嫁 旧社会,回族男女婚姻由父母包办,媒人说合。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实现自由婚姻,但一般在族内通婚。过去,回族的婚姻习惯是先请媒人提亲,然后通礼下聘;先过“小礼”,近结婚期再过“大礼”。过门迎娶一般选择在“主麻日”(星期五),还要请“阿訇”写“衣扎布”(证婚书)。是日,要以牛羊肉7大碗及多种果品宴请“阿訇”和亲友。新娘到新郎家的第三天,一对新人带礼品到女方家“回门”。现在,写“衣扎布”等习俗基本上从简。
  丧葬 旧社会,回族群众家中有了危重病人,要请“阿訇”做“讨白”仪式,现多不举行。“无常”后,在清真寺或家里由与死者同性别的专职人员对尸体沐浴(艾斯礼)、“穿布”即“可凡”、头戴白帽、胸放7寸见方的“护心垛阿”(放在心上的祈祷)。然后,将尸身放入清真寺专为运尸体用的长方形天蓝色“经匣”之中,由“阿訇”领着举行“泽纳在”仪式,即“殡礼”,为亡人作祈祷。起灵和送葬不放声大哭、不扔纸钱、不放鞭炮,在政府划定的回民公墓里实行土葬。回民不用棺材,直接将尸体放入墓穴下葬。下葬时,“阿訇”念《古兰经》的有关章节做祈祷。坟墓沿坟坑封土呈隆起的长方形,顶部为鱼脊形,墓碑上刻阿拉伯文的“杜阿依”。
  四、节 日
  回族人民有3大传统节日,源于伊斯兰教,后演变为民族传统节日。
  开斋节(又称“尔代节”) 阿拉伯语为“尔代—菲土尔”。按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九月(赖买丹月)穆斯林(伊斯兰教徒)必须行“斋戒”,每天黎明到日落禁止吃喝,夜间才能进饮食。斋戒期满后的第一天就是开斋节。回族人民虽不实行斋戒,但在传统习惯上把开斋节当做最隆重的民族节日。节日当天,回族群众一般早起,全身沐浴,换上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之后,互相祝贺,赠送“油香”(传统食品)。开斋节午后,一般去上坟,为逝者祈祷。伊斯兰教历1年为354天,因此每年的开斋节按公历都比上一年提前11天。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 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中有条件或有能力的人,一生中都要去沙特阿拉伯麦加城的“天房”“朝觐”(朝圣)1次。每年的朝觐在开斋节后的70天内进行,朝觐结束之日称“古尔邦节”(教历12月10日)。当天,要宰牲献祭,到清真寺待宾宴客。
  圣纪节(又称圣忌节) 教历3月12日,相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诞辰和逝世的共同纪念日。鸡西市回族群众一般不举行这个节15的聚礼活动。
  五、清真寺
  清真寺不仅是伊斯兰教的活动场所,也是回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场所。屠宰大牲畜、处理丧葬和节日的聚礼、平时回族之间的联络等都在清真寺进行。沦陷时期,鸡宁县回族人口少而分散,未建清真寺。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群众先后建起3座清真寺。
  六、起经名
  回族的小孩出生不久,请阿訇起“回回名”,叫起经名。经名一般在数以千计的“先知”(真主的使者)名字中选择,如易卜拉欣、优素福、穆罕默德等。如今起经名的逐渐减少。
  七、割 礼
  又称“损带”,穆斯林家庭对初生男孩举行一种用利刃割损阴茎包皮的仪式。如今回族群众已基本废除割礼。
  八、宗 教
  旧社会,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们除了节日的会礼外,每周星期五都到清真寺参加“主麻礼拜”,听“阿訇”讲经。新中国成立后,回族群众基本上不举行日常的宗教活动,清真寺的功能逐步转向为回族群众生活服务、举办民族性活动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