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满族 一、迁入与人口
鸡西地区是满族的先民生产和生活的地方,留有众多古文化遗存。元朝至大年间(1308—1311年),女真人在下梨树沟子的小碱场沟(今碱场矿)发现煤可燃,明朝永乐年问(1406年)做过挖掘。清光绪年间,满族人对梨树沟的煤炭进行小规模的零星开采,延续多年。但鸡西市现在的满族人并不是他们的直接后裔,而是从外地迁入的。据调查,满族人迁入始于1930年左右。沦陷时期,为逃荒和谋生迁入农村较多;“九·三”抗战胜利后,煤矿招工和组织上的调转、分配而迁入城镇者居多。
1946年底,满族有3085人;1958年有4702人,占全市人口的1.34%;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时有9926人,占全市人E1的2.02%;1975年11998人,占全市人口的1.60%;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达到17683人,占全市人口的2.31%,居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一位。在城镇中居住的满族人口10785人,占全市满族人口的64%。分布情况是:鸡冠区6003人,恒山区4453人,滴道区2340人,梨树区1453人,城子河区1546人,麻山区1888人。
二、语言文字
满族有自已的语言和文字,满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一通古斯语族满语支。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环境的影响,大多数满族人逐渐习惯用汉语语文,在一些满族老人中还保留着一些满语称呼和口头语。例如,称母亲为“讷讷”,称父亲为“阿玛”等。满族的一些词语也被汉语吸收,成为东北地区方言。例如,此地称厉害为“拉察”、墙角为“旮旯”、膝盖为“波罗盖”、腋下为“嗄吱窝”等。
三、风俗习惯
服饰 过去,满族衣服有“长袍、衫、马褂、坎肩”等。男人白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穿马蹄袖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妇女在头顶盘髻,佩带耳环,穿宽大的直统旗袍,天足、着花鞋。清朝统一全国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旗袍被全国妇女所采用。
饮食 满族食品风味具有酸、粘、酥、凉等特点。喜欢吃小米干饭和黄米饽饽(豆包、馒头、包子、饼子也统称为饽饽)。满族的粘食有黄面团子、切糕、炸糕、撒糕、苏叶饽饽等。清明前后,一般做“酸茶”(用小米面或玉米面制作),酸甜清凉。夏季喜吃“水饭”,即把玉米
房舍 满族人住房一般是3间正房坐北朝南,正房前有东西厢房,外套围墙。门楼在南面,进门有影壁,院中立1根“索伦杆子”(用来祭天),这种院落俗称“四合院”。卧室南、北、西3面是火炕,长辈住北,小辈睡南,来客请住西炕。西墙上供有“祖宗板子”,一般不许别人坐西炕。如今,全市满族的城乡住宅已大众化,基本上舍弃了原有的居住传统。
婚嫁 满族人婚姻是一夫一妻制。旧社会男女十六、七岁即可结婚,父母包办。男方说亲,首先请媒人去女家3次,每次带1瓶酒,到第3次,男方才知道成功与否,有“成不成,3瓶酒”的说法。如果亲事说成,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礼,诸如猪、酒、服饰之类。几天后由媒人领着女婿,带着彩礼,到女方家给岳父、母磕头,算是订亲。结婚时将媳妇接来后,进屋梳头开面,穿红衣,用红绸蒙脸,在南炕坐帐1日,称为“坐福”,坐着不许动。晚间,在地上放1张桌子,桌子上放2把酒壶、2只酒盅,新郎、新娘手挽手绕桌子转3圈,互相敬酒,然后把酒壶、酒盅放在柜子里,直到生第一个孩子后,方可拿来使用。第二天新媳妇下地招待亲戚,第三天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称作“回门”。如今,满族的婚姻习俗基本与当地汉族相同。
丧葬 在满族的风俗习惯中,西炕、北炕不准死人,人只能死在南炕。所以当人断气时,赶紧移至南炕。人死后用白布蒙脸,不准死人见天日。人死后在院子西边立1杆子,上挂红布幡,幡长9尺,用红布与黑布做成。出殡必须是单日,棺材从窗户抬出。出殡时亲友邻家把幡抢走,给小孩做衣服或补衣服,以期望孩子长寿。满族人长辈死后,中小辈人放声大哭,出殡回来,任何人不准再哭。儿女要穿孝,用白布包头,身穿白衣,一般过7天把白衣脱下。等百日时,再穿孝去坟上烧纸、叩头、脱孝。解放前满人死后一般都土葬。棺材形式,棺盖上尖下宽,很象屋脊形,内部高大,外部均绘彩色。新中国成立后,满族人逐渐接受了火葬。
礼仪祭祀 满族人的礼节较严。过去少辈对老辈是3天一小礼,5天一大礼。少辈每隔3天要给长辈请安,隔3天见长辈得“打千”。“打干”的形式男女有别,男人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似拾物状;女人双手扶膝下蹲。亲友相见,不分男女皆行抱腰接见大礼。解放前,满族有祭天的习惯。满族家庭院中,有影壁,影壁后面立一高杆子,尖端贯一猪骨,称为“索伦杆子”,用来祭天。祭天一般在秋收完毕后,祭祖的第二天进行。
家庭供祖修谱 解放前,满族的正屋西墙上,皆置宽0.6米、长0.5米的“祖宗板”(语为倭库)。祭祖开始时,先在西炕摆3张桌子上供品,然后由长辈把“祖宗匣”请下西炕,全家以辈份排开,长者在前,少者在后,每个人叩3个响头,分别到南北炕或外屋,待萨满祈祷和跳神后,由长辈续上家谱放入“祖宗匣”,放回原处。
生育民俗 满族妇女生育有许多规矩。如果生男孩,要在门上挂竹条做的小弓箭,生女孩挂红布条,是崇尚武功的遗俗并防止外人冒然闯入。孩子一生下来,谁第一个见到婴儿,就认为孩子的性格象谁。满族人忌孕妇进产房,怕把产妇的奶“带走”。如果误入,碰巧又断奶,就要请她“还奶”,即送一碗鸡蛋汤或其它汤给产妇。见面时叫一声产妇名,说“给你送奶来了”,这时产妇应声答道“哎,奶来了”,然后冲墙喝下。对于新生儿,要在当年的农历除夕用1条线绳结在“祖宗板”旁的“妈妈口袋”里的“子孙绳上”,称为“结索”。女孩出嫁时把索解下,带到婆家立户。
传统体育和娱乐 满族的传统体育有骑马射箭,男女都崇尚执鞭射箭。每年的“莫勒真”(竞赛大会)活动中,都要进行射箭比赛。穿“跑冰鞋”滑冰,也是满族人民喜爱的运动,如花样滑冰、冰上足球比赛、冰上杂技表演等活动。“珍珠球竞赛”(类似于手球)也是群众性的传统体育活动。女孩子喜欢用羊腿骨做的“嘎拉哈”游戏,玩法有许多种。
四、宗教信仰
旧社会,满族曾信仰萨满教。萨满,意为“疯狂的人”,汉译为巫师。满族萨满分为跳神的萨满,一村只有1名;管理祭祀的家萨满,各姓氏中有1名。萨满负责跳神治病、祈祷祭天和祭祀祖先的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满族基本上不再信仰萨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