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伊斯兰教

第四节 伊斯兰教


  1920年左右,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陆续迁入鸡西地区,但一般不公开自已的民族成份和宗教信仰,因而没有群体性的宗教活动。
  1950年初,鸡冠区伊斯兰教“乡老”张振华、郭久东等人从密山县请来“阿訇”张锡耀,动员和组织回族群众“写钱粮”、“纳乜贴”,集资800元在今兴国路中段买房2间做清真寺,张锡耀阿訇住寺,伊斯兰教开始有组织的活动。
  1954年,滴道区的回族群众集资,在滴道煤矿守山居民委建3间草房做清真寺,聘请勃利县阿訇罗云孚住寺。罗云孚于1956年病故,王殿生阿訇接替,迁清真寺至滴道区河北居民委。1957年,恒山区回族群众集资,在恒山街里建2间草房做清真寺,从林口县请来王凤翔阿訇住寺。王凤翔于1967年去世,无人接替。“文化大革命”期间,3座清真寺均被封闭,鸡冠区清真寺房产被市商业局征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1980—1982年,省、市和鸡冠区拨款1.5万元,修缮恒山、滴道清真寺,新建鸡冠区清真寺,并全部开放使用。修建后的清真寺较“文化大革命”前内部设置完备,有大殿、架子房和经匣、多间沐浴室等。清真寺开放后主要是为回族的丧葬、宰牲和节日活动服务,基本上没有大型宗教活动。1980—1985年,鸡冠区清真寺由老阿訇张锡耀住寺。滴道区清真寺王殿生阿訇于1978年去世后无阿訇住寺,1983年,由从山东省到滴道区投亲靠友的白富贵阿訇住寺。恒山区清真寺1981—1985年,由穆棱县请来的杨凤书阿訇住寺,12月由韩再山阿訇接替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