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传统节日

第六章 风俗

第一节 传统节日


  一、过年 俗称“过大年”,指由农历腊月开始的迎接新的一年来临的庆祝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春节”。这是当地民间最隆重的节日。它的准备工作,实际上从农历的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就正式开始了。民谣说:“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腊八 也是当地民间的传统节日。多数家庭在这一天煮“腊八粥”,以大黄米(黍米)为主料,加上白糖、红枣等煮粥,表示一年农活终结,祈求来年丰收之意。民问流传着“吃了腊八饭,就把年事办”之类的谚语。
  三、过小年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小年”。这一天要用“粘糖”祭灶王,并扎有鸡犬马等秫秸工艺品,在天黑人静后,同黄纸一起在灶君龛前烧掉,并叨念“腊月二十三,灶王上西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一类祝愿的话。“粘糖”表示粘住灶君的嘴,不让他说出主人的坏话。新中国成立后,迷信多被破除,该俗已不多见。
  四、除夕 即农历腊月三十日(小尽二十九)。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春联;大人小孩穿戴整齐,敬神、祭祖宗(焚香、烧纸、上供),燃放鞭炮;备置美味佳肴,举行家宴,菜肴中必有鸡肉与鱼肉,取其吉(鸡)庆有余(鱼)之意。凡直系家族,以男方为主齐集老人家中,共进晚餐,同享天伦之乐。午夜12点,辞旧岁,迎新年,燃放鞭炮、焰火,迎接财神,俗称“接财神”。将“财神”接到家后,老人端坐在上,儿孙依次给老人“拜年”(旧行跪拜、今行鞠躬)。老人给未成年子孙“压岁钱”,鼓励晚辈好好学习、好好做人。整夜尽情欢乐,通宵达旦,名目“守岁”。新中国成立后,欢度“除夕”的形式尚存,而祭祖、接神等迷信内容已被扬弃。第二天就是正月初一,也称“大年初一”。开始了持续多日的邻里、本家之间相互拜年活动。新中国成立后,单位领导在年前进行家庭走访或举行“团拜会”也是一种“拜年”的形式。
  五、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这一天是家庭团聚和举家欢乐的日子。初五过后,在城镇和农村较大村屯举办秧歌队、耍龙灯、跑旱船等盛大文化娱乐活动,元宵节晚上达到高潮。近几年又习惯形成各单位和工艺美术工作者参加的花灯展览会和冰灯展览会。元宵节晚上,华灯齐放,灯火通明,男女老少涌上街头,观看悬挂大街两侧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的灯笼。市政府和矿务局燃放的焰火布满夜空,五光十色,空中开花,令人目不暇接。节令食品是元宵,又叫“汤圆”,用水煮或蒸、炸食用,清香爽口,取其团圆吉利之意。
  六、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多在农村盛行。这一天,祈祷龙王,保佑雨水调和,庄稼丰收。主要活动是引龙、添仓、祭仓、到水井上焚香,祭祀龙王。孩子在当日剃头叫“剃龙头”,寓望子成龙之意。节日食品是吃猪头。此俗已不多见,但吃猪头之风尚存。
  七、清明节 亦称“寒食节”。相传为纪念春秋战国时期的贤臣介之推的节日。后来演变为祭奠逝去先人的节日。当日家家不许生火,全家人去祭祀祖坟,焚香烧纸,为坟茔添土,表示对祖先的悼念。新中国成立后,又增添了纪念革命先烈的内容。这一天,各界代表人物及大中小学学生齐集烈士陵园,为烈士扫墓,敬献花圈,缅怀忠烈。共青团、少先队还在烈士墓前举行入团、入队宣誓仪式,以示继承先烈遗志。
  八、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俗称“五月节”。相传为纪念战国时期楚国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这一天,家家房檐、门首插艾蒿(驱瘟气)、挂五彩葫芦(避邪气)。节令食品是粽子、鸡蛋。孩子腕上扎五彩线,胸前带五彩荷包。
  九、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为仲秋节,俗称“八月节”。家家举行酒宴,晚上举家赏月,吃月饼、水果,寓团圆、美满、庆贺丰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