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农商习俗

第二节 农商习俗


  一、农事习俗
  立春农历节气之一,农谚有“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之说。农民从立春开始,准备农事活动,订农副业生产计划,修理农具,做种子发芽试验等。节令食品是吃春饼、啃萝卜,叫做“啃春”。
  清明忙种麦近30年来,当地气候变暖,一般到清明前后便可开犁种麦,争取早种1天,秋后可早收10天。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这个时期是播种各种作物的大好季节,农民要抢种庄稼,一般不能迟于芒种。
  六月六看谷秀 农历六月初六,观察五谷秀穗情况,可预测年景的丰歉,灾歉年要补种晚庄稼。
  秋分无生田 到了秋分,农作物不再生长,开始秋收。不论大人小孩,连绣花姑娘也要下床,参加抢收劳动,有“三春不赶一秋忙,绣女也下床”之说。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尤其如此。城镇浮闲人口在农民收割以后,成帮结伙下地拣遗漏的庄稼或翻马铃薯地,叫“翻土豆”、“拣庄稼”。
  猫冬 农历冬至开始“数九”,“九天”是北方最寒冷的季节。旧俗农民不能在零下30—40℃严寒时作户外劳动,多数在家围炉取暖,度过严冬,故称“猫冬”。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冬季搞副业生产及兴修水利、刨粪积肥,多数农民已不再“猫冬”。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庭院经济和温室大棚发展很快,承包农户在冬季多忙于生产鲜菜、培育蘑菇,或编织草袋子、草帘子、土篮子。“猫冬”一词,内涵已有变化,意味着搞户内农事活动。
  二、商事习俗
  开市 商店开始营业或过年之后再开业(多在农历正月初六)叫“开市”。这一天,各店要燃放鞭炮,以示庆祝,并对顾客适当优惠让利酬宾,争取生意兴隆。
  典当 旧社会有“当铺”,顾客可将自已的衣物、首饰典当给“当铺”,换取现金,言明赎回日期及利率,过了期限或还不起本利者,所当之物归铺主所有。新中国成立后,“当铺”被取缔,代之以古旧物商店或寄卖商店。改革开放后,又有新的典当铺开张。
  “大展销”及“大酬宾” 改革、开放以后,承包经理为了大量推销某种商品而采取的推销形式,如“夏季或冬季时装大展销”或“金银首饰大展销”等。集中此类商品之大成,出花色、品种、式样之新奇,以招揽顾客,进行集中销售。有的附以让利,给九五折价或10%让利。大型商店(场)利用节日实行优惠价销售,叫做“大酬宾”。如教师节对教师让利,老年节对老人让利,国庆节、春节期间也有些店铺实行价格优惠大酬宾,普遍优待顾客。一方面表示庆祝节日,另一方面也可以招徕顾客,多卖商品,收薄利多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