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生活习俗

第三节 生活习俗


  一、服 饰
  沦陷时期,鸡西地区农民及城市贫民,夏季穿白粗布对襟短褂,下身着青、蓝色便服长裤,脚穿圆口布鞋。冬季则穿棉袄、棉裤、棉乌拉、大头棉鞋或家做棉鞋。妇女则多穿偏襟长衫或短衫、长裤。布料多为粗纺花布或仁丹士林布。少数中农、富裕中农以上成份者,过年过节走访亲友时穿上呢毛料、皮鞋。日本略者从各地抓来的劳工,终年衣不蔽体,甚至披麻袋片。
  中等学校以上学生、伪官兵剃光头,扎腿绑。伪官吏一律穿草绿色协和服、戴“战斗帽”,着皮鞋、皮靴,署官以上节日戴绶带。上层绅士和富户穿绫罗绸缎、长袍短褂,皮袄、大氅,头戴狐狸皮或水獭皮帽。其女眷,也衣着华贵,涂脂抹粉,佩带金银首饰,出门乘坐人力车或马车。
  1946年,中共中央东北局派人民解放军和土地改革工作队进驻鸡宁县,在他们的影响下,干部、职工、青年、学生多穿4个兜的干部服,颜色有灰、蓝、青、草绿。农民穿便服。工人穿三紧式工作服。女学生、女干部穿列宁式上下衣,戴圆顶布军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逐渐提高,干部服的面料多为斜纹布、灯蕊绒、华达呢等质地较好的棉布。单、夹衣服被线衣、绒衣所代替。妇女穿花衣服、旗袍、连衣裙者日多,1953—1956年,妇女流行烫发。
  “文化大革命”10年,青少年男女都穿草绿色军装,戴军帽,手持毛主席语录本,背个带红五星的背包,几乎都是一个样子。女青年和女学生都一律梳短发或扎两条小辫,长发均被剪掉以示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逐渐富裕起来,男人盛行西装、羽绒服、皮夹克、风雪衣、派克服、考花呢大衣相继流行开来。狗皮帽子被坦克帽、苏式旱獭帽取代。妇女服装更是日新月异,花样翻新。鸡西市的特点是女人敢穿,外地人来鸡西市,看到时装之新奇,面料之高档,莫不咋舌惊叹。至于发型样式,更是推陈出新,山“青年式”、“荷叶式”、“波浪式”,进而发展到“爆炸式”、“瀑布式”、“蘑菇式”,不一而足。女式皮鞋由低跟、高跟到超高跟,面料从猪皮、羊皮到牛皮,颜色从单一的黑色升级到2色、3色拼接或单一红色或白色,不断更新。至于儿童服装,更因独生子女受到父母和祖姑姨舅钟爱,追求时代色彩,打扮得花枝招展。
  二、饮 食
  旧社会,鸡西地区农民一般吃玉米


  新中国成立后,鸡西县工农大众仍以小米、玉米面、玉米 子为主食,口粮定量大米、白面比重有所增加,年节另有细粮照顾。改革、开放以来,全市人民生活提高,多数城市居民以大米、白面为主食,粗粮倒成为调剂食品。肉、蛋、禽的食用量显著上升,水果消费量也逐年增加,人们饮食的品种和花样大为丰富。
  三、地方风味
  朝鲜冷面 占当地饮食业之大宗,又便宜又好吃,饭菜一起解决,并有辣椒面调味,倍受顾客青睐。在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鸡西冷面较有名气。
  豆腐脑 鸡西市原有“满达呼”豆腐脑,系达斡尔族人孟传兴(曾任市二届人大代表,在饮食行业中颇有影响)所做,挑担叫卖。母鸡汤为卤,佐以辣椒油、韭菜花、蒜酱、香油。滋味醇厚,再以杠头、烧饼为主食,花钱不多,吃得实惠,深受工农大众喜爱。现在所卖的豆腐脑质量大不如前,生意倒满兴隆。
  王家烧鸡 鸡西市王家烧鸡知名度很高,每天排队购买者络绎不绝,甚至远销哈尔滨市。特点是细嫩脱骨,味道清香,颜色纯正,成为独家的专利品,别家难以媲美。主人王殿顺现将技艺传授其女王菊环。
  朝鲜咸菜 亦称泡菜,过去多为家庭自制自食。1980年以后,成为朝鲜族妇女家庭副业产品。上市品种有辣白菜、桔梗、海带、豆腐皮、花生米、芹菜之类。现已成为家庭佐食进酒菜肴,色味纯正,香辣可口。
  火锅 起源于满族,以后汉人亦习用,旧社会只有商号、富户过年时享用。1981年以后,在一般家庭中也广为盛行。以海米、海蜊子、海蟹子、鸡汤为锅子底,煮沸后涮以猪、牛、羊肉、粉丝、紫菜和其它鲜菜,边吃边涮,佐以特制的调料,味道鲜嫩,清香可口,是家人团聚或饭店待客之美餐。
  扒狗肉 也是近年兴起的地方风味,起源于朝鲜族饮食。现今市面上狗肉馆林立,顾客如云,经营者获利颇丰。特点是将扒好的带皮狗肉,切碎上盘,用专门制作的辣味“狗肉酱”调拌,鲜辣细嫩,是招待客人下酒的佳肴。
  生杀鱼 已成为旅游点兴凯湖畔、哈达河水库以及市面各类饮食店夏季必备菜肴。将新鲜白鱼、鲤鱼去皮剔骨,切成丝,拌以醋精、调料,加点黄瓜丝,鲜嫩爽口,再佐以啤酒等饮料,别有风味。
  四、住 宅
  沦陷时期,当地贫苦农民多住土木结构的大坯茅草房,雇农一般住地主家的长工房,带家眷的住马架子或地窨子。地主家多住四合院,青砖瓦舍,庭植杏柳,较为讲究。
  土地改革以后,农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建筑格局及建筑材料变化不大,只是盖新房者较多,居住面积略宽绰一些而已。
  1982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多种经营生产以后,农民收入增加,盖砖瓦化新房者日多。新式砖瓦房多为1厨2室3间房,少数也有盖4间、5间的。室内设施力求现代化,天棚、地板、吊灯、沙发、立柜、写字台,再配上家用电器,有的比城市居民还阔绰。城镇职工多分得住宅楼居住,1厨2室居多,室内设施也大为改观,多数家庭有家电设备和新式家具。厨房设施也不断改善,电饭锅、电炒勺、电水壶在多数家庭中普及,少数单位为职工置备液化气罐和排烟罩。近年室内装璜日渐风行。
  五、行 路
  沦陷时期,当地居民外出,除有铁路通车站点可乘火车外,其余皆徒步行走,交通非常不便。
  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公路和乡路,公共汽车畅通,郊区往来方便。职工上下班骑自行车,近年又有不少购置摩托车。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主干柏油路面拓宽,背街、小巷也铺上了柏油或水泥路面,增修新的交通干线和桥梁,开辟多条公共汽车线路。使市郊、矿区之间以及远至哈尔滨、牡丹江、密山、勃利、七台河、佳木斯之间,都有班车往返。市内出租汽车也极为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