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

第三节 党政领导干部


  毕勇(原名毕庶匀) 1925年生于山东省昆嵛县河南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32年入县城小学读书至初中毕业。1944年 8月在昆嵛县参加八路军,开始在文登军政办事处文化促进队工作,后当高射机枪射手、班长。1946年,在一次战斗中负伤。同年12月,在山东省烟台市琉璜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到黑龙江省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驻东北十四荣誉军人学校副政治指导员。1948年 9月转业到集贤县,历任县公安队政治指导员,县公安局秘书股股长、副局长。1952年10月调入鸡西县,任县长、副市长。
  毕勇在任鸡西县长期间,经常带头背着行李下乡,坚持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不管风里雨里或酷暑严寒,都坚持深入生产第一线参加生产,指挥生产。备耕时有时亲自参加拣粪送粪劳动,夏锄时有时亲自参加田间锄草。任副市长后,主抓农业,经常深入郊区,关心农民的疾苦,受到广大农民和农村干部的爱戴和尊敬。在“文化大革命”中遭批斗,身心受到严重摧残,造成脑溢血,于1968年6月25日逝世。
  孙然 1909年生于吉林省东丰县一个贫农家庭。从东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参加东北军,后在吕正操部任排长、连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白洋淀一带参加抗日斗争,任冀中军分区司令员。1945年任东北军区后勤部参谋长。1946年 7月任东北工矿处副处长,带领财会、总务人员接收鸡西矿区。1947年3月,任东北工矿处鸡西办事处处长,1948年7月,任鸡西矿务局局长。
  孙然在鸡西矿区工作期间,面对被日本侵略者破坏的矿山,在生活十分艰苦的情况下,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开展民主改革和恢复矿山的工作。为迅速恢复煤炭生产,亲自到工人群众中调查研究,在滴道煤矿召集技术人员会议,了解煤炭生产的条件和问题。1946年12月,他组织恒山煤矿工人修复设备,排除矿井积水。并号召矿工献出矿山设备零部件,创造生产条件,组织矿工下井采煤柱,缓解当时燃料严重短缺的局面,支援了解放战争。1948 年8月初调离鸡西,任东北煤矿管理局副局长、局长,中央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局长。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群众组织揪斗,1968年在囚禁中含冤去世。1981年被平反昭雪。
  常一彬 1906年生,河北省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一二九师新四旅副教导员、县大队副政委、嫩南二分区团政治处主任、齐齐哈尔市公安总队政委、区委书记、市委民运部副部长、市总工会主席、黑龙江省总工会副主任、主任、中共黑龙江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1969年冬,从黑龙江省“五七”干校“解放”出来,被派到鸡西市。任市革委副主任、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组长。在“文化大革命”中,统领“三结合”的领导班子,深入基层,做思想政治工作,解决当时普遍存在的不团结问题。解放了大批领导干部,到生产第一线加强煤矿工作,改造了立新、二道河子煤矿,大通沟煤矿转移到平岗,开发平岗井田,新建平岗煤矿,解决煤矿运输问题。在鸡西市任职 3年,他跑遍了所有农村,对全市没有电的生产大队,请来有关干部商讨办电。经过1年的努力,有十几个边远大队全部送上了电。1974年2月因患癌症病逝。
  陈郁 1901年生,广东省宝安县人。参加过香港海员罢工和省港大罢工,是广州起义的领导人之一。曾任广州苏维埃司法委员。1925年入党,是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七届中央候补委员。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由延安到东北,任东北职工总会筹备委员会主任、辽西省委、长春市委副书记,依(兰)、勃(利)、桦(南)地委书记,东北工业委员会副主任。1947年 3月,到鸡西矿区领导工人运动,开展矿山民主改革、反汉奸把头斗争。在恢复矿山生产中,从哈尔滨调来大批粮食、布匹和食盐,解决工人的生活困难。组织领导鸡西矿区煤矿工人建立工会,创建民主改革的模范基地。在陈郁的倡导下,在恒山煤矿成立东北工人学校,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干部。陈郁经常要求干部“好好学习,管好矿山”。在激烈的反汉奸把头斗争中,贯彻中共的阶级路线,使煤矿工人从被压迫的地位变成主人,也保护了一批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使他们成为矿山建设的技术骨干。全国解放后,鸡西矿区矿山民主改革的经验,曾在全国推广。1948年调离鸡西矿区,历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工业部部长、中央燃料工业部部长、中共广东省委书记、省长、中共八届、九届、十届中央委员。1974年 3月21日在广州病逝。
  候越(原名侯乃成) 1912年3月生于辽西省锦县二区羊草甸子村。童年入村小学读书。1930年升入天津私立南开高中学校,“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辍学。
  1934—1935年,先后在北平北师附属小学、锦县城西沙河营子小学、长春私立小学任教员。1936年,加入由东北军金甲山组织的“兴亚军”。同年秋,被捕关押于张北监狱,100 天后获释。获释后,去延安参加“抗大”学习,被编入抗大总校一大队一队。1940年 2月被分配到平西十一分区七团三营十连任副连长,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后,曾先后担任团参谋处参谋,六十九团、五十七团团长等职。1946年春,率领五十七团于四平打外围战。在大洼战斗中被摔下马,离开部队休养。1947年 9月,又先后被分配到十纵队后勤部、延吉解放团、抚顺解放团、松江军区干部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通讯学校等单位任处长、团长、校长等职。
  1958年11月转业到鸡西市任副市长,主管文教卫生和政法等工作,为发展鸡西市文教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1963年 3月,签发了《鸡西市爱国卫生运动奖惩实施办法》,推动全市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还重点抓了农村五有( 牛马有棚、猪羊有圈、鸡鸭有架、院内厕所有灰仓、村队积肥有粪坑 )、三勤(勤起、勤垫、勤打扫)和城乡灭蝇灭鼠活动,在饮食卫生管理上,积极贯彻了“三防一消”(防蝇、防尘、防腐、食具消毒)的规定。1966年组织医疗队巡回下乡,用3个月时间,深入市郊8个公社401个生产队,对3 427眼水井,进行水质抽样化验,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健康。1975年 5月23日,为抢救滴道区二道沟青年点食物中毒的下乡知识青年,在同市委副书记余延祥赶赴现场途中,因汽车失事不幸牺牲。
  余延祥 1920年生于山西省平定县一个农民家庭。幼年家贫,7 岁寄居姨母家,入山东省单县小学读书。1940年10月—1941年 1月,入湖西抗日根据地军政干部学校学习,后入鲁中山东公学师范班学习,1942年毕业。1944年 4月,在鲁中沂南县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沂南县政府收发员、沂南县双村抗日小学教员、界牌区文教助理员。1945年 8月随军到东北,先后在桦川县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宝清县委书记、鹤岗市委组织部部长、省委工业部干部处处长。
  1957年,任鸡西市委书记处书记,主管农业。他到农村工作总是亲自到田间地头了解实际情况,走访农民家庭,问寒问暖,吃住在农民家里。他有胃病,到集体食堂就餐,也只喝小米粥,炒一盘雪花菜(豆腐渣),从不搞特殊。1965年夏季,穆棱河洪水泛滥,沿河村屯被淹。他赶赴受灾最重的柳毛公社察看灾情,指挥抢险,使全公社人、畜无一伤亡。他身为市委书记,从不摆官架子,有事和群众商量,对干部工作中的缺点总是耐心地指出,启发诱导,促其改正。他的大部分讲话都是自已拟提纲,秘书写的讲话稿他都亲自修改,反复推敲。生活艰苦朴素,一条围巾用了十几年。在鸡西市工作15年,到农村去从不坐轿车。凡是接触过他的群众,和他共过事的干部都说他平易近人,可亲可敬,是有口皆碑的“老八路”。
  1975年 5月23日,在赶赴滴道区二道沟知青点组织抢救食物中毒的下乡知识青年的途中,因汽车失事不幸牺牲。
  李华楫(曾用名李作舟) 1914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县。1932年于长沙高级工业学校机械科毕业,1936年上海大学物理系肄业。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衡阳中心县委宣传部长、县委书记。1939年5月任延安自然科学院实习工厂总务科长。
  1946年 8月调到鸡西矿区,先后任恒山矿工务科长、矿长、鸡西矿务局局长。在鸡西矿区恢复生产和发展建设中,做出很大贡献,尤其是解放初期矿山环境艰苦,他和矿工一起艰苦奋斗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带领矿工恢复矿井增加煤炭生产,支援解放战争。1950年 5月调离鸡西矿区,任东北煤矿管理局副局长,中央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副局长,煤炭工业部基建司副司长。1976年12月17日于北京病逝。
  彭诚(曾用名彭诚瑞) 1920年 1月26日生于山东省沂南县。1940年在山东省临沂县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区文教助理、合江省委交通科长、合江日报社行政科长、松江省总工会组织部长、秘书长、佳木斯森林工业管理局党委书记、中共松江省林业部副部长、工交政治部副部长等职。
  1965年7月任中共鸡西市委书记处第一书记。8月,穆棱河出现20年未遇的特大洪水,严重威胁市中心区和两岸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他主持召开常委紧急会议,赶赴梨树区。梨树镇内的1万余群众安全搬迁,被围困在屋顶的150多人全部抢救到高地。滴道区、鸡冠区、城子河办事处5万多名群众也全部撤出险地。彭诚到鸡西市不久,发现37 名处级干部因受“左”的错误处理背上思想包袱,他责成监委和组织部在查清问题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结论。解除他们的思想压力,更好地为党工作。彭诚下基层,无论是到煤矿还是到农村,首先到工人、农民中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情况。1965年10月,在桦木林场检查工作,他走访了10余户林业工人家庭,最后到刘某家时已是中午,这家非挽留他吃中午饭不可。吃过饭交了 0.5公斤粮票、2 元钱,主人说啥也不肯收。彭诚说,这是我们的纪律,不能白吃老百姓的东西。主人无奈才收下钱和粮票。同年,在全国学习解放军、学大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潮中,彭诚带领市委一班人,亲自调查、培养、树立、推广先进典型。如先进采煤工人安文同、模范社员刘焕兰、模范店员李秀凤、爱国华侨古宣辉等先进个人。还有滴道煤矿三井、穆棱煤矿二井等党的基层组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彭诚在鸡西市工作期间深入煤矿、工厂、农村、学校,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他常说,“鸡西是个好地方,有山有水有煤矿,有林有果稻米香,应该好好规划,建设一个美丽、富饶的新鸡西。”他多次召开座谈会,提出设想,集思广益,勾画鸡西发展蓝图。亲自向省委、省人委及国家煤炭工业部的领导汇报,取得支持。同年12月,在彭诚主持的市委工作会议上,按照鸡西市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落实鸡西市“三五”规划。1966年1 月,中共鸡西市三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上,彭诚作了《大振革命精神,大长革命志气,争取196.6年的新胜利》的报告。报告中贯穿了他建设美丽富饶的新鸡西的设想。
  1967年 1月,彭诚被戴上“走资派”和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的帽子,遭到批判斗争、关押审查。1969年 9月平反。当大会宣布为彭诚平反决定时,会场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同月,彭诚调离鸡西市。1979年2月1日在鹤岗市逝世。
  刘起源(曾用名刘化一) 1911年 9月生于山东省莱芜县颜庄调头一个农民家庭里。1938年毕业于山东省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同年11月28日,在杨色陕北公学参加中国共产党。12月进中央组织部延安训练班学习。“七·七”事变后,与许多爱国志士一起组织战时服务团歌咏团,宣传革命思想,唤起民众抗日救国。
  1939年12月,参加敌后行军。1940年 3月抵安徽省淮北,任泗县政府秘书,党、团书记。同年9月至1954年5月先后任中共泗县、凤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淮北军区武委会主任,中共山东省渤海耀南县委副书记、中共山东省德川地委副书记。1954年 6月调到哈尔滨市,先后任哈尔滨汽轮机厂副厂长,省地质局党委书记、副局长,省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1968年 4月调到鸡西市,先后任鸡西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市委副书记等职。在鸡西市工作期间,为发展矿区煤炭生产,组织全矿区开展了学大庆赶开滦活动,加强了矿井支护材料用品的节约和管理,推动了矿区煤炭生产的发展,1982年因病逝世。
  孙武(原名秦广文) 1906年生,河北省交河县人。孙武出生于一个十分贫苦的家庭,祖孙三代一直给地主做长工,童年随父在田园里干零活,13岁入村私塾读书,14岁辍学,随姨母讨饭出走北平。先后在鞍山王家堡子铁矿、大连寨石矿、沈阳南下洼子砖场当工人。1928年12月到鞍山钢铁厂装火车。“九·一八”事变后回乡。1938年10月参加村政府工作,开始在经济委员会当记帐员,后提为武委会副主任。194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党支部书记,在敌占区开展党的工作。1941年农历腊月二十七日,因叛徒张世武的出卖被捕入狱,遭到敌人严刑拷打,保持了共产党员的气节。在狱中被关押了3个月零6天,被营救出狱。1944年 8月参加区政府工作,先后任科员、科长、区长等职。1945年 7月调入献交县政府任财粮科长。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随军到东北。曾任宾县财政科副科长、区委书记、县委委员、组织部长,中共方正县委书记。1949年9月调到鸡西县工作。
  1950年任鸡西矿区工会主席,连续被选为三届、四届、五届、六届矿区工会主席。工作中他始终把向广大工人群众进行时事政治教育、纪律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摆到重要日程,推动了全矿区轰轰烈烈的劳动竞赛,同时也狠抓了广大职工的生活福利和文化生活。1951年,在职工家属中普遍办速成识字班。为解决职工子女入学办起16所子弟小学校,职工子女实行免费读书。为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在全矿区各厂矿设立图书馆、游艺室,组织群众性的业余文娱活动,办起业余剧团,开展了职工业余体育活动。
  1957年,鸡西市工会成立时,被选为市工会主席。1960年任鸡西市副市长,“文化大革命”中受到群众组织错误的审查与批斗。1980年离休,1984年病世。
  李健民(原名刘福生) 1913年生于山东省。1938年 8月参加革命,同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曾任中共寿张县一区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县委办公室主任、科长、组织部长。1946年,任中共南京市区委组织部长、区委书记。1954年 4月任鹤岗矿务局东山竖井筹备处副主任。1955年10月任鸡西矿务局恒山煤矿党委书记。1957年 6月,任中共滴道煤矿委员会书记。1960年11月任鸡西矿务局副局长,1961年,他主抓职工生活福利,在严重自然灾害情况下,为解决全局职工的副食品生产,亲自搞调查研究,组织饲养畜禽,举办副食品生产点,领导职工战胜了灾荒,保证了煤炭生产。1981年离休。1984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
  任弼绍 1911年生于山西省太原市。193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校期间曾参加新兴社会科学读书会、新兴社会科学编译社活动,学习和编译马列主义理论书籍。“九·一八”事变后,参加大学生南下示威团,1933年春加入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 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山西省社联党委书记。1934年任苏联塔斯社通讯员。
  抗日战争期间,历任晋西北游击队参谋科长、延安边区工业局纺织厂厂长。1946年9 月受东北工矿处委派,偕同张福柱、杜新田等人接收鸡西矿区麻山炭矿,任矿长。领导矿工开展矿山民主改革,同恶霸把头进行了艰苦斗争,铲除汉奸把头刘荫锷,使矿山回到人民手中。为恢复矿山生产,任弼绍在矿山设备遭到严重破坏,有的井口已被积水淹没,有的绞车道已部分塌陷,尚存的几处房屋也没有门窗的荒凉情景下,深入到矿工中亲自组织矿工参加生产斗争,为恢复麻山煤炭生产做出贡献。1948年 2月被调离鸡西矿区,先后在抚顺矿务局、中央燃料工业部煤矿管理总局、水利电力部担任领导职务。1985年5月于北京逝世,终年74年。
  马树良 1905年生于山东省临清县。1929年参加革命,1938年 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工农红军第一纵队战士,江西省乐安、永丰游击大队队长,红军一七五团连长,红军第四军十二师、独立第五师副官主任、政治指导员,茶领总医院政治指导员,军委卫生部政治指导员,延安中央党校大队长、班主任、研究室主任,军委后勤部供给部处长,联防军干部处长,东北军区军工部政治部主任、兵工厂政委、军工部工会主席,珲春办事处主任。1951年调任鸡西矿务局党委书记、局长。1956年调任煤炭部政治部安全监察局局长、生产司司长,中央监委驻煤炭部监察组代组长、煤炭部纪检组副组长,政协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马树良 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贯忠于党的事业,在鸡西矿务局任职期间,为发展煤炭生产,经常深入生产一线指挥生产,并组织技术干部研究改革采煤方法,把短臂式采煤改为长臂式采煤,提高了煤炭产量。同时,为加强全矿区的政治工作不断建立与健全矿区党、政、工、团的正常工作秩序,保证煤炭生产任务的完成。1985年8月21日在北京朝阳医院病逝。
  李尚金 1903年生于江西省宁都县。1931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工农红军中当战士,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担任炊事员。
  1946年 7月随东北工矿处工作组至鸡西矿区,参加接收鸡西矿区工作,历任麻山煤矿总务科长、副矿长,柳毛石墨矿副矿长,矿务局福利处副处长。李尚金多年来始终保持老红军的革命传统,艰苦朴素,平易近人,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苦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1961年严重自然灾害期间,为搞好全局职工的生活福利,亲自带领部分干部和工人去相距市中心区50公里的二人班种地,不管刮风下雨,泥里、水里他都带头和群众一起劳动,烈日下参加锄草,风雪里参加抢收庄稼,始终保持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传统,从不搞特殊,群众都赞誉他是“我们的好领导”。1965年离休,同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