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社会知名人士
第四节 社会知名人士
孟淑双 1940年生于滨江省双城县新立屯一个贫农家庭。11岁入小学读书,毕业后被保送入双城县师范学校读书。1956年10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8年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鸡西铁路小学工作。1959年被评为鸡西铁路地区先进工作者和妇女标兵。
1959年 5月16日,西鸡西铁路小学师生到穆棱河畔野游,孟淑双带着一年级学生走在队伍的前头,沿途她一再叮嘱学生守纪律、听指挥、不糟蹋庄稼,不到河边玩水……。
这天,烈日当空,天气炎热。师生们做完游戏,聚到树荫下野餐。三年级学生牛玉福到河边取水时,不慎将瓶子掉入河中被冲走,他往前一扑失去平衡跌入河内,被急流卷入漩涡。孟淑双听到呼声跑步赶到,立即跳进河里,吃力地把牛玉福推到岸边。牛玉福被同学拉上了岸,可是体力不支的孟淑双被急流卷入河心。岸上的学生急欲下水抢救,孟淑双挣出水面,高喊:“水深,不能下来!不能下来!”瞬间,孟淑双被漩涡吞没。中共鸡西铁路工委根据孟淑双生前志愿追认她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张万亭 1893年生于山东省乐陵县。1939年从二人班迁至滴道街,以开办杂果铺为业。
1939年春季的一天,张万亭上山拾柴坐在路边休息时看到 1辆小马车路经此地,车上坐着1名妇女、1名儿童。这段路坡度很陡,群众称此为“鬼门关”,尽管十分小心,还是翻了车,车上的妇女和小孩一起翻到沟下,险些酿成车祸。目睹此事,他决心要修好这段路,使来往车辆行人安全通行。从此张万亭每天早出晚归,身带1把镐、1把锹和1副土篮,带点干粮去平“鬼门关”路。连续干了3年,终于削去陡坡,拓宽250米长的路面。路经此地的群众都很感谢他,很多人送来米和干粮资助他,都被他婉言谢绝。1963年,张万亭病逝。为了纪念他的功绩,群众自发地给他树立了一块石碑,以示怀念。
李英澈1911年生于朝鲜咸镜北道明川郡,朝鲜族。1921年随父到中国延吉市老达沟村。高中毕业后跟父亲学习铁木匠和土木建筑。“九·一八”事变后,先后在延吉、勃利、桦南等地卖手艺、打短工。1945年,到鸡宁县鸡林村(今鸡东县鸡林乡)开办机械厂,修理汽车、机械、各种农机具。新中国成立后,被鸡林村群众推荐到县民政科公路股担任技师。1954—1955年,他根据苏式八字撑桥原理设计并施工鸡西、滴道 2座木制结构大桥,并利用沦陷时期遗留下来的破旧机械,改装成打桩机、水泵,加快筑路施工。3 年自然灾害期间,根据群众需要他亲自动手设计并安装 1台碾面机,解决群众加工玉米面的急需。李英澈的苦干实干精神受到广大群众的称赞,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经组织考核,给他晋升为副工程师。
1965年,鸡西市历史上罕见的洪水,冲毁了路基、桥涵。1966年初,为建筑鸡西市第一座永久性大桥,他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桥梁设计资料,并三下江南考察学习,亲自实地选线、测量,提出鸡西大桥的最佳设计方案。在建桥的日日夜夜里,他和广大建桥工人同吃同住在工地上,在桥墩施工中他设计的移动式木立柱拱架,为国家节省25万元。鸡西大桥的建成,对改善鸡西公路交通状况,支援工农业生产,沟通城乡物资交流,繁荣鸡西市经济起到了重要作用。1968年11月30日病逝于鸡西。
尚大珩 1938年生,河北省交河县人。1958年到滴道煤矿三井当工人,196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跟班队长、指导员、民兵连长、队党支部书记。
1969年7月31日,滴道煤矿三井二斜采煤工作面顶板来压,9根金属支柱“坐殿”,翻不下来。大家都争抢去翻顶子,尚大珩为了工友们安全,说声“这里危险我来翻”,随即推开大家只身冲了上去。刚动手去翻顶子,顶板塌落遇难。
胡克英(曾用名胡子会) 1927年生于河北省定县。1947年 6月参加革命,先后在晋察冀军区总政画报社、《人民画报》社学习报纸摄影和从事摄影工作。1956年 3月任《黑龙江青年报》社摄影记者,1961年 3月任《鸡西日报》社摄影记者。摄影作品有《喷出玉珠》、《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刊于《中国摄影》杂志。1982年逝世。
张玉白 1914年生于吉林省镇来县。沦陷时期曾在神学院工作,宗教知识渊博。“九·三”抗战胜利后,积极依靠政府开展宗教活动。曾任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任委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落实宗教政策中,同市政府密切配合,把基督教的“地下”活动引到“地面”上来,使基督教活动在市内走上正常轨道。1982年在全省宗教工作会议上介绍“如何发挥基督教、三自爱委会作用”的经验,1985年获全省宗教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同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