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志》编纂始末
《鸡西市志》编纂始末
《鸡西市志》的编纂工作是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979年开始的。5月,由市委书记姜瑞山提议,市委常委会议决定成立鸡西市志编纂委员会,市长王贵任主任。市委委派市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刘捷抽调12名文字表达能力较强的干部,组建《鸡西市志》编纂委员会临时办公室。1980年8月,《鸡西市志》打印稿装订成册。艾杰、郭逢辰留下(合并到市档案局)充实、修改。
1983年4月,市委常委会议在讨论修志工作时,对照胡乔木提出运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和新的体例”的修志标准,认为《鸡西市志》打印稿差距较大,54万字的初稿只能作为资料,决定成立鸡西市志办公室、重新编纂一部300万字的《鸡西市志》。同年11月,召开鸡西市志编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12月13日,召开全市第一次党史资料征集和修志工作会议。会后,市直各部门、各单位按会议部署,建立机构,配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搜集资料,进入修志的初步阶段。
1984年2月,市委决定市志办公室为临时常设机构,定编10人。由市档案局局长曹旭东、副局长李荐兼任正、副主任,调市农业局局长方玉琢、市委纪检委副处级纪检员隋业勤任副主任。月末,市委常委听取全省修志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精神和全市修志工作情况的汇报,决定尽快配齐市志办人员,增加办公室,落实经费,成立鸡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市委副书记、市长丛福奎任主任,市政府顾问王贵任第一副主任,市志办着手选调人员,发动全市各单位编史修志,培训修志人员,出版《鸡西史志》期刊。9月11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作出《关于认真做好编修(鸡西市志)工作的决议》。全市各级政府、各个单位修志热情很高。全年,市志办举办修志人员培训班10期,培训修志人员856人(次)。年末,全市建立修志机构140个,专兼职修志人员399人,搜集档案资料、口碑资料1040万字,录音带55盒,照片657幅,图表537幅。
1985年1月5日,市委书记王树本在阅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省长陈雷对修志工作的批示后,要求市委副书记李逢春,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玉德抓好市志编修工作,按时完成任务,对全市修志工作者鼓舞很大。当年,市志办派出8人(次)赴哈尔滨、北京、大连、南京搜集资料,查阅档案5000余卷,访问老干部300多人,2次邀请1949年前在鸡宁县任领导职务的李尔重、马东波等13名老干部回访。搜集到清末民初、东北沦陷时期和解放初期的珍贵资料500余万字,印发《关于<鸡西市志>篇目分工的说明》(初稿)。
1986年2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第二次编史修志工作会议,市委、市人大、市政协和矿务局领导出席了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陈玉德要求加强领导、加快进度、保证质量,努力完成编史修志任务。会后,市直机关、区、县和县团级以上单位相继建立修志机构60多个,抽调专兼职修志人员600多人。在市志办的指导下,市粮食局、立新煤矿、鸡东县等单位写出专业(部门)志初稿。同年8月9日,市志办从档案局划出单列,为处级单位、常设机构,按事业单位管理,市志编纂工作走上正轨并同省志办联成业务垂直领导系统。
1987年1月,市委选派比较熟悉鸡西市情、文字驾驭能力较强的李荐、罗树忠任市志办正、副主任。按照“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备、特点突出、文风端正”的高标准,继续发动、组织、指导基层单位修志。市志办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明确提出“两步并作一步走”,基层单位的首要任务是为《鸡西市志》提供本部门的送审稿。同年5月,市外贸局写出《鸡西市志·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初稿,市志办集中力量修改、定稿,7月印出送审稿。标志着《鸡西市志》进入编写阶段。8月,市志办主要编辑参加牡丹江市志办举办的修志理论学习班,听取《方志审稿》一书作者四川省崇庆县志办主任张伯龄讲课,提高全办人员的方志理论水平。当年,编出《鸡西市志》(分志)送审稿5篇、章9.6万字,审定《鸡西电业局志》、《鸡西发电厂志》、《鸡东县志》、《鸡西市卫生志》等10部专业(部门)志。
随着修志事业的发展,编辑力量加强,在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经省、市职改办批准,1人晋升为主任编辑(副编审),2人晋升为编辑,6人晋升为助理编辑。同时,先后聘用6名老干部充实市志编纂工作,为提高志书质量奠定基础。同时,市财政局给保证修志经费,调拨办公桌椅,批给老干部聘金和工作用车购置费。
1988年7月4日,鸡西市志编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召开,着重研究在提高志书质量的前提下,加快修志进度的问题。8月15日,市政府召开鸡西市地方志第三次工作会议,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永亮在讲话中强调,实行层层审稿制,以保证志书质量。
1990年4月29日,市编委发文“市志办编制由9名增加到10名”。5月,根据人事变动,鸡西市志编纂委员会进行调整。8月29日,召开鸡西市地方志第四次工作会议,表彰先进修志单位8个、先进修志工作者79名。市委常委、副市长孙永亮在讲话中强调,要在提高志书质量上下功夫,完成本届修志任务。年末,完成《鸡西市志》(分志)送审稿23篇44.3万字,印刷送审稿13篇28万字。
1991年,市政府领导指定副主任罗树忠主持市志办全面工作。在副主任马俊山的协助下,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的形式,实行目标管理和积分计奖评比的办法,调动了全办人员的积极性。4月5日,主持《鸡西市志》编纂工作的副市长王稔年,市人大副主任江守训,市政协副主席白玉田到市志办检查《鸡西市志》编纂进度,听取汇报,指导修志。《鸡西日报》、鸡西人民广播电台、鸡西电视台均作了宣传报道。7月,《鸡西市志》总体设计完成,《鸡西市志》目录报省志办审定。年末,完成《鸡西市志》(分志)送审稿32篇48.5万字,印刷41篇62万字,占全志总稿量的31%。
1992年4月,市委调原市物资局党委书记杨有志任市志办主任。年末,修定、印刷《鸡西市志》(分志)送审稿17篇32万字。
1993年4月,《鸡西市志》进入总纂阶段。在主任杨有志的主持下,副主任、《鸡西市志》主编罗树忠组织全办责任编辑学习中共十四大文件、邓小平南巡讲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同时贯彻改革开放精神,制定《鸡西市志总纂通则》,对书名、标题、体例、语言、称谓、时间、数字、计量单位、图表、书写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作为总纂统一的依据,保证志书质量的基础。同时,讲授总纂中的有关方志理论和注意的问题。然后按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划分2个总纂小组。采取分别审改,集体修改,组长综合,主编定稿的方法,做到精益求精,精雕细刻。年末,《鸡西市志》总纂基本结束。全书设41编235章911节,200万字,分上、下卷。包括总述、大事记、地图、附录、照片等部分,全面、系统、准确、科学地反映了鸡西市的历史和现状。1994年6月进入审查评议阶段,8月,鸡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终审会议,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鸡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领导和专家进行认真审查,一致同意通过终审。1995年5月付印,1996年3月出版。
古人江淹说过:“作史之难,无出于志。”《鸡西市志》历经15年时间,经过上千人之手,搜集到文字、口碑资料近亿字,字字都饱含着编纂者的心血,既有宝贵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
一市委领导,政府主持,各方努力,众手成志。1979年5月,鸡西市在全省第一个成立市志编纂委员会。1980年8月,《鸡西市志》打印稿脱稿,市委进行多次讨论。1984年2月,市委决定重新组建市志办公室,先后在市长丛福奎、王宗璋、程仲达、孙永亮的主持下,得到市人事局、财政局、政府办、档案局、统计局、文物站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切实地解决修志机构的编制、办公用房、工作用车、事业经费及市志专业工作者的工资、职称、住房等具体问题,动员了全市百余个单位、近干人参加修志。通过全体修志人员9个春秋的潜心耕耘,到1993年12月,这部200万字的宏篇巨著,终于总纂成书。
一选拨人才,提高素质,优化组合,保证质量。1979年5月,组建鸡西市志临时办公室时,由于人员来自四面八方,理论准备不足,对方志性质、特征、体例、结构都不了解。因此,虽已成书,但质量却不太高。1984年2月,重新组建市志办公室后,在发动全市各单位参加修志,广泛征集资料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志书编纂中,不仅缺乏方志理论的指导,而且缺少实践经验。主要原因是鸡西开发较晚,自古无志,缺少修志人才,更无经验。一些领导对编纂一部合格的志书,最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修志人员认识不足,特别是市志办是一个“清苦、艰苦、辛苦”的新建单位,选拨优秀人才难,选拔优秀领导者更难。1987年1月,充实市志办领导力量后,主任李荐按编纂社会主义新方志修志人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要求,组织李荐、罗树忠、方玉琢、陈美鸥参加北京社会函授大学方志学大专班函授学习,派人参加省志办、兄弟市县志书评审会,终于逐步培养出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方志理论水平,一定专业知识和写作能力的专业队伍。特别是地方志涉及许多科学门类,市志办根据现有人员知识结构,在聘请离退休干部参加修志时,实行优化组合。聘请了熟悉鸡西市情况、掌握鸡西市大量统计资料、法学知识渊博、文字功底雄厚、地质专家、熟悉全市农业、比较熟悉党务工作、语文知识比较扎实等各有专长的老干部。这些老同志放弃其它单位的高薪聘请,不在家颐养天年,甘愿到修志一线吃苦做贡献的精神,给《鸡西市志》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以自已丰富的专业知识,弥补了市志办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的缺陷。他们在工作中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精益求精,保质保量地完成承担的《鸡西市志》编纂任务,加快了修志进度,保证了志书质量。
一博采百家之言,精修一方之志。1987年,《鸡西市志》进入编写阶段后分批铅印成送审稿,并报送市领导、市志编纂委员会成员和有关方面领导审阅、征求意见。同时,请东北三省有关方志专家进行审改。至1993年底,《鸡西市志》总纂结束时,分6批送396人(次)审阅,反馈回来的意见和评价由聘请的老干部刘洪书整理。整理出有关政治观点、志稿资料、志书体例、记述方法、文字表述等方面的意见和评价1040条。我们对领导和专家们提出的意见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特别是请省地方志学会秘书长梁滨久、省志办市县指导处处长梁文玺、大庆市志办主任时永发、鞍山市志办主任陈国山、沈阳市志办主任殷蔚然等方志学专家、副编审审阅。对他们提出的许多宝贵意见,我们经过分析、消化、吸收,进行认真修改。尽管专家们对我们有的志稿给予很高的评价,我们认为凡是体例不完备、文字表述不规范之稿,还是决定忍痛割爱,在总纂前重新撰写,使《鸡西市志》的政治质量、体例质量、资料质量、文字质量更高,成为一部“朴实的、严谨的、科学的、有时代特色的资料汇集”。
《鸡西市志》在编纂过程中,得到许多专家、学者和各方面人士的关心和支持。面对这一浩大的文化系统工程,市志办几易负责人,编辑力量也进行几次调整,新老同志都为修志呕心沥血,付出很大的代价。责任编辑郭逢辰、主任李荐为编纂《鸡西市志》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省地方志学会秘书长梁滨久,省志办市县志指导处长梁文玺、副处长关华,副编审柳成栋,大庆市志办主任时永发,鞍山市志办主任陈国山,沈阳市志办主任殷蔚然等给予认真具体的指导。原市委书记姜瑞山、王树本,原市长王贵、丛福奎、王宗璋、程仲达,原副市长王稔年,原市政府秘书长祖国和、艾俊良、王文堂,原副秘书长王希凡、夏仲和,副市长刘继民、武贵发,市委副秘书长郑国祥,市政府秘书长刘永斌、副秘书长符风春等为编纂《鸡西市志》做了大量的工作;关仁广、于九君、陈修西、张占超、马呜、刘洪书、方玉琢、郑守信及王恩祥、高敬忠等聘用的老干部为编纂《鸡西市志》呕心沥血,奉献余热;艾杰、马俊山、范新伟、傅天舒、孙连友、陈美鸥曾直接参加资料搜集和市志编纂工作;自如海、李尔重、马东波、郝弼、韩东光、王维之等鸡西元老以及陶智、唐克余、刘廷增、李元春等近千人为《鸡西市志》提供资料或撰写初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和深切的敬意。
鸡西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199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