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陈烈民 《大庆市志》全面记述大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变化,是大庆的创业者和建设者奋发图强,艰苦奋斗,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记录。出版这部市志可以使人们比较全面地了解和认识大庆,对于从市情出发规划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于运用史料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都是很有意义的。
大庆地区原是一片草原。解放战争时期,这里建起了我国第一个国营牧场。1955年国家开始对松辽盆地进行石油地质普查,1958年开始全面的石油勘探。1959年 9月26日,位于肇州县大同镇附近的“松基三井”喷出了工业油流。当时正值建国十周年前夕,故名“大庆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是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1960年,经党中央批准,石油工业部在大庆组织石油大会战。会战职工面对霸权主义的封锁,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下定为祖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的决心,发愤图强,“两论”起家,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结束了我国依赖“洋油”的时代。七十年代初,在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严重破坏期间,大庆广大干部、群众坚强勇敢,排除干扰,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努力发展石油化工生产,对国民经济在大动乱中仍能取得进展起了重要作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庆进入了发展新时期。石油勘探不断向外围扩展,年产五千万吨原油已稳产十二年。石油化工向深度加工发展,建成了30万吨乙烯一、二期工程,原有的设备也得到改造。替代产业发展很快,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有的产品已经打入国际市场。其它各项事业也都有了很大发展。今日的大庆,不仅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成为石油、石油化工、替代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工矿城市。
大庆开发建设28年来,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截止1987年底,累计生产原油 90300多万吨,生产石油化工产品8100多万吨,财政上缴 819亿元,相当于国家投资的21倍。在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培养锻炼出一支比较过硬的队伍,涌现出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范,并先后输送出8.6万多名干部、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支援全国新油田的建设。
大庆取得的一切成绩,都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决策和亲切关怀的结果。在大庆开发建设过程中,中央许多领导同志来大庆视察,作了许多重要指示,为大庆的前进发展指明了方向。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石油工业部、石化总公司直接领导大庆的工作,帮助大庆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解决各方面存在的困难。全国全省人民和人民解放军大力支援大庆的开发建设,与全市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大庆这块土地上,出现过为人民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仁人志士,更有许多同志为发展我国的石油和石油化工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党和人民将永远纪念他们。
大庆石油会战过程中,形成了“两论”起家、“两分法”前进、“三老四严”、岗位责任制等优良传统和有效做法。在新形势下,要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保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发扬“两论”起家基本功,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和党中央的指示同大庆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工作紧紧围绕这个中心,服从这个中心;贯彻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坚持科学继承和勇敢创新相结合,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不断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生产力;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创建双文明单位活动,抓好基层建设,培养“四有”队伍,发扬“爱国、创业、求实、献身”的企业精神;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根据党的十三大确定的经济发展战略, 市委提出了大庆在新时期的发展目标, 这就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再找一个大庆油田,在原油五千万吨稳产再十年基础上努力延长稳产期,加快发展石油化工和替代产业,继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为龙江振兴、国家富强做出新贡献”。预定到1990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到127亿元,财政上缴 46亿元;到本世纪末,社会总产值达到 160~180亿元。石油工业,到本世纪末新增石油地质储量 10~15亿吨,天然气1000~2000亿立方米;年产原油五千万吨稳产到1995年,力争更长时间。石油化工,“八五”期间30万吨乙烯三期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原油加工能力达到780万吨,年产值达到 45亿元,上缴利税19亿元。替代产业,1990年产值达到5亿元,到本世纪末实现 20亿元,使其逐步成为大庆第三个经济支柱。其它各项事业都将有更大的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将进一步得到改善。目前,这个目标已经变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正团结一致地为之奋斗。
回顾历史,瞻望未来,我们对大庆的发展充满信心。全市人民要在党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十三大精神,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发扬艰苦创业的革命精神,解放思想,开拓前进,为大庆经济和社会发展谱写新的篇章,为龙江振兴、国家富强做出新的贡献。
198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