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总述
(一)
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部,地处东经124°19'—125°12',北纬45°46'—46°55'之间,距黑龙江省会哈尔滨市 159公里,面积5500平方公里,是中国重要的石油和石油化工基地;从1960年开创到1985年,经过26年的开发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以石油、石油化工为主的新兴工矿城市。
1960年 3月,大庆石油会战开始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后属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固山贝子的游牧地,蔓草丛生。兔狐出没,绝少人迹。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至二十九年(1903年),沙俄在东北修建了东清铁路①,在萨尔图②建站,这里才开始放荒招垦,渐有人烟。以后俄、日相继侵扰,灾祸不断,民生凋敝。直到1945年 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投降时,萨尔图地区还不过150户居民,约 1000人左右。1946年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安达西部几个小村镇附近区域建设牧场,经济有所发展。5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在松辽盆地进行石油地质普查,1958年陆续成立国家石油工业部(以下简称石油部)松辽石油勘探大队,并先后升格为松辽石油勘探处、局,从此开始了石油部和地质部协作配合的大规模石油勘探工作。1959年位于大同镇附近的松辽盆地第三号探井——松基 3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庆前夕的9月26日,喷出了有工业价值的油流,发现了油田,因此取名为“大庆油田”。1960年 2月中共中央批准了石油部关于组织松辽石油大会战的报告,从此,石油职工汇聚大庆,揭开了气壮山河的石油大会战的篇章。1960年10月,会战指挥部由安达迁至萨尔图。1965年成立安达特区政府,同大庆油田实行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1979年12月14日,经国务院批准,安达市(特区)改称大庆市,1981年,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改称大庆石油管理局,市政府负责人兼任石油管理局领导职务。1983年12月实行政企分开,石油管理局归石油部领导,石油化工总厂归石油化工总公司领导,大庆市政府归黑龙江省领导,为省辖市。市内有大庆石油管理局、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新华发电厂、林源炼油厂等 8个中央和省属大中型骨干企业,共有65个县团级企事业单位。市下设萨尔图、龙凤、让胡路、红岗、大同 5个区。萨尔图是市政府和石油管理局机关所在地;龙凤区有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包括正在建设中的30万吨乙烯工程);让胡路区有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和油田建设公司等单位;红岗区有原油外输总站和采油二、四、五厂;大同区是农牧业区。5个行政区共辖13个乡镇、34个街道办事处、744个居民委员会、110个村民委员会。全市城郊无明显之分,1985年总人口达 83.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4.3万人,占总人口的65.1%。共有职工 32.1万人。在全民所有制职工中,石油职工18.2万人,石油化工职工2.8万人,市属职工5万人。有干部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干部4.1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8.7%;专业技术干部中具有工程师职称以上的 5997人,占技术干部总数的14.75%。
大庆市地形平坦,境内无山岭丘陵和天然河流。大庆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受西伯利亚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气流季风的影响,冬季寒冷干燥,土壤结冻期从10月初至翌年 5月中旬,长达23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可达248厘米,给农业生产和野外施工带来不利影响。年平均降水量440.2毫米,雨量多集中在夏季,7—8月雨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56%,6—8月占总量的69%,5—9月占总量的 90%。这段时间正是农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良好季节。由于雨水集中,易产生大雨或暴雨,造成洪涝灾害。春季雨水偏少,且风沙大,易造成旱灾和火灾。
大庆市创建26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累计向国家财政上缴735亿元,等于国家给大庆投资的 19.3倍。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101亿元,其中工业产值84亿元,国民收入 52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300元,向国家财政上缴42亿多元。大庆石油管理局1985年被评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标兵、“六好”企业,石油部“企业全面整顿五项工作验收合格单位”和全国企业整顿先进单位,并获得中宣部、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授予的“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称号。地方工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基本改变了多灾低产面貌。科技、教育、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大庆市的城市功能和幅射作用显著,石油和石油化工产品不仅供应祖国各地,并已销售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2月,大庆被国家定为开放城市,同年5月与加拿大阿尔伯特省卡尔加里市结为友好城市。对外贸易日益频繁。—————————
①东清铁路:根据1896年 6月签订的《中俄密约》,1897年破土动工修建,1903年通车的由满洲里至绥芬河的干线,哈尔滨至长春的支线,总长2600公里。这条铁路取名“东清铁路”。
②萨尔图:由萨勒图演变而来,蒙语为“多风的地方”。
(二)
大庆市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油田含油面积2300平方公里,已探明和基本探明的油田23个,截止1985年已经全面开发了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太平屯、高台子、葡萄花、杏西7个油田,开发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占总含油面积的59.2%。此外,龙虎泡油田正在开发建设,宋芳屯、朝阳沟油田开辟了生产试验区,其它一些油田也正在做开发准备。全油田共投产油、水井11700多口,其中采油井8400多口,注水井 3300多口,井站星罗棋布,管线纵横交错。大庆油田从1960年6月第一列车原油外运,当年就为国家生产原油 97万多吨。到1963年年产量达到439万吨,占全国原油年产量 648万吨的67.8%,为甩掉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帽子作出了重要贡献。同年12月,中国政府庄严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产品,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了。1966年,大庆原油年产量达到1060万吨,成为年产千万吨以上的大油田,占全国原油年产量的 73.0%,中国工农业和国防建设所需的石油产品达到全部自给。这以后原油年产量持续增长,1976年原油产量上升到5000万吨,到1985年胜利实现了年产5000万吨、稳产10年的目标,当年产量增长到5528.9万吨,占全国原油年产1.25亿吨的44.6%。中国原油产量在世界上从解放初期的第29位,跃居到第6位。大庆油田开发建设26年来,累计生产原油7.92亿吨。1985年大庆1天的原油产量比1949年全国1年的原油产量还多 3.1万多吨,已成为世界上原油年产量达到5000万吨的少数几个特大型油田之一。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从实践上破除了中国“贫油论”的观点,并且使中国从石油进口国变为石油出口国。1962年开始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国外出口原油。从1962年到1985年,累计出口原油13361.58万吨。大庆原油出口主要销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日本、美国、罗马尼亚、泰国、新加坡、法国和香港等12个国家和地区。此外,大庆生产的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油焦、石脑油和石蜡等石油化工产品也从1971年开始相继进入国际市场。到1985年,世界五大洲都有大庆的原油或石油产品。
大庆油田的开发建设,改善了中国石油工业的布局。在大庆油田开发前,中国少数几个石油厂矿都分布在西北地区,现代工业比较集中的东北、华北、华东、华南都没有石油,使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制约。继大庆油田发现和开发建设后,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基地,根据石油部的部署,大力加强了华北、中南等地区的石油勘探工作,并相继发现和开发建设了山东胜利油田和河南中原油田等油田,改善了中国石油能源布局不合理的状况。现在,大庆原油通过长输管道,可以直接输往北京、大连和秦皇岛,再从这两个装油港口用油轮运往上海、南京和东南沿海各地,为保证中国东部石油能源供应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大庆油田开发建设中,锻炼和培养了一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政治和技术素质较好的石油队伍。从1963年开始,向全国各油田陆续输送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 5.5万余人,为支援全国石油工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大庆市的石油化学工业欣欣向荣。随着石油生产的迅速发展,大庆的石油化工生产能力不断扩大。大庆市内的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林源炼油厂和黑龙江石油化工试验厂,年加工原油能力为655万吨,主要生产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四大类产品。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始建于1962年,开始投产时是一个单一的炼油厂,年加工能力100万吨,1966年原油年加工能力增加到250万吨,1967年到1970年对已投产的炼油装置进行技术改造,原油年加工能力提高到 480万吨。1976年又建成了以油田伴生气为原料的大庆化肥厂。生产的石油化工产品有汽油、煤油、柴油、滑润油、石蜡、石油焦、苯类、沥青、尿素、硝铵、腈纶丝等89种,有23种产品被评为国家、省、部级优质产品,优质品率达 56%。1985年大庆石油化工总厂被评为黑龙江省文明单位,炼油厂被评为省“六好”企业。
为了充分利用大庆市的油、气资源,经过国家专家小组两次论证,国务院于1981年 9月批准恢复建设大庆乙烯工程,并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这是中国第一个以油田轻烃和天然气为主要原料的石油化工联合骨干企业,全厂由乙烯等12套生产装置和自备热电站等71项辅助生产装置及辅助工程组成,共计83项工程。到1985年底,已累计完成投资24.3亿元,占全部工程预算投资的57.0%。为大庆 30万吨乙烯工程提供生产原料的一期工程,已先期建成投产,达到日产轻烃600多吨,日集天然气300多万立方米的能力。
大庆市有 1万多人的科技队伍,形成了以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和石油化工设计院为中心的科研网络。围绕加快石油勘探、油田稳产、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提高油气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和发展畜牧业、医疗卫生事业等开展科研攻关,取得一批重要成果。26年来,仅获奖项目即达1174项。其中,获国家奖75项,获石油部奖 102项,获黑龙江省奖86项,获大庆市奖911项。在这些科研成果中,有 50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近百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被列为国家重点攻关项目的大庆油田高含水期开采技术,经国家鉴定,在总体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油田高含水期注水开发技术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据对1960年到1985年间大庆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其贡献占经济增长率的59%以上。
大庆市工农结合的新型矿区初具规模。大庆从石油会战开始,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组织职工家属开荒种地,1960年到 1962年共收粮食 4700万斤,蔬菜6000万斤。在不增加国家负担的情况下,既补助了职工粮食定量的不足,又解决了来矿家属的劳动就业问题。当时住房困难,广大石油职工自觉为国家排忧解难,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建设“干打垒”房子(就地取土,夹以木板,夯实垒筑的墙所构筑的房屋)。1962年 6月21日,周恩来总理视察大庆油田时,把大庆的矿区建设概括为“工农结合,城乡结合,有利生产,方便生活”16个字。从此这16个字就成为大庆的矿区建设方针。根据这个方针,到1963年底,已初步建设和形成大庆行政中心、科研中心和石油化工中心 3个较大的居民镇以及分散建立的10多个中心村和40多个居民村。在每个镇、村的附近,既有工业设施,又有广阔的农田;不仅做到通电通水,而且相应地建设了托儿所、小学校、卫生所等文教卫生设施和商店、粮店、菜店、理发店、浴池等生活服务设施。这都是靠职工、家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起来的,保证了把有限资金用在石油生产上。据统计,在艰苦创业的会战头 4年,用于油田生产建设的投资占总投资的92.5%,而用于办公室、住宅的只占总投资的 3.3%,从而保证了油田开发建设的高速度、高质量。
后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大庆又陆续建起了一批砖木结构的简易平房。到1978年底,基本形成了 4个镇、34个中心村,同时根据油田面积大,生产单位分散的特点,靠近采油小队及其它基层生产单位建成居民村约 150个。累计建筑面积547.56万平方米。房屋的主要结构是“干打垒”和砖柱土坯。
1978年9月 14日,邓小平视察大庆时指出:要把大庆油田建成美丽的油田。1979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大庆重新调整了矿区建设总体布局,加强了总体规划,开始了住宅楼和公共福利设施的建设。根据矿区特点,实行相对分散、适当集中,逐步形成了以 3个镇、50多个楼房居住区、数百座公共建筑为骨干的小城镇集群式的建设格局。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一是增加住宅。“六五”期间,新建住宅楼320多万平方米,平均每年新建 70万平方米左右,人均居住面积从1980年的4.02平方米,增加到1985年的6.07平方米。每个居住小区的生活服务设施和教育、卫生设施都比较配套,90%以上住宅都实行了集中联片供热,90%以上的城镇居民烧上了石油液化气和天然气,生活日益安全方便;二是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在市内相继建成投产了新华电厂、龙凤热电厂、石油化工总厂自备电厂等,发电能力达65.5万千瓦,但用电仍然紧张。建设水源35座,供水管线495公里,日供水能力72万吨。市区修建排水干渠200多公里,日排水能力 138万立方米,大庆水库、南引水库等蓄水能力7亿立方米。市内有滨洲(哈尔滨至满洲里)、让通(让胡路至通辽)两条铁路干线通过,可直达北京、南京。建成公路2977.5公里,其中较高级路面500多公里,新建3座跨铁路立交桥,正在建的 1座,形成了以萨尔图为中心,以东、西干线为主干,沟通市内 5个区、50多个厂矿,13个乡(镇)的纵横交错的公路网,最高年货运量4900多万吨,客运量 1亿多人次。全市的邮电通信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邮电局所达78处,电话装机容量达 1.4万多门,油田通讯网还采用了微波传送、卫星地面接收等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市内电话实现了与全国各主要城市的长途自动拨号。这些基础设施,增强了城市的功能,保证了工农业生产,也较好地兼顾了人民生活需要;三是根据需要与可能建设了一些城市公共建筑。相继建成了儿童公园、图书馆、青少年宫、新华书店、百货大楼、游泳馆、工人文化宫、龙凤公园、体育场等,为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
生产建设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地方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大庆市的地方工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1985年底统计,全市地方工业已有20多个行业,由1962年的7个发展到282个,总产值由211万元增长到2.92亿元。产品达900多种,主要为油田、化工建设和居民生活服务。除了啤酒厂,塑料编织袋厂,腈纶经编毛毯厂等一批地方工业骨干企业外,从国外引进的西服生产线、板式家俱生产线等设备,也陆续建成投入生产;有的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有的已使用半自动化、自动化或电子程序操作控制。手工操作比重由过去的75%下降到25%。全市需要的白酒、啤酒、糖果、糕点以及工业用的珍珠岩、油毡纸、棉帐篷等20余种产品可以满足和基本满足全市需要。其中大庆乳品厂生产的全脂速溶奶粉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畅销全国18个省、市,在广州市获得免检待遇。大庆翻新轮胎、螺纹截止阀、大同老窖白酒、酒香月饼被评为省优质产品,畅销东北三省。畜牧业发展较快,“六五”期间,全市奶牛由 4406头发展到9950头,产奶由8741吨增加到20373吨。为了方便人民生活,近几年共建商业和服务设施100多处,农贸市场 26个。全市商业服务网点遍及城乡。1983年5月开业的大庆百货商场营业面积为7580多平方米,经营商品1.6万多个品种。全市1985年商品销售总额达2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额达 5.7亿元,其中集体、个体商品零售额占全市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1%。
农业经济结构已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化,由自给半自给向商品经济转化。全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2.5亿斤。1985年农村社会总产值1.8亿元,人均收入469元。
文教卫生事业有了很大发展。1985年,大庆市已基本形成了幼儿、小学、中学到大学和业余学校的教育体系,有各类学校660所,其中高等院校2所,中等专业学校 5所,技工学校20所,职(农)业中学13所,聋哑学校1所,普通中学92所,小学527所,1985年在校学生21.9万人。还有成人高等教育院校6所,职工中等专业学校 13所,1985年参加各类函授、电大、职大、刊大和职工中专学习的达2.64万多人,毕业生3100多人。农民参加业余技术学习的8000多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1979年以来建成各类校舍 14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楼66.5万平方米。全市已经初步形成了结构比较合理,门类比较齐全,专业比较配套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有卫生机构256个,医院33所,其中市级医院 6所,区级医院9所,共有床位3086张,卫生人员10591人,治疗有效率达 95.8%,传染病综合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计划生育率达到97.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文化生活日益活跃,大庆文工团的4个专业文艺团体,每年到基层巡回演出600场次左右。市图书馆藏书34.9万余册,每年接待读者 16.5万人次。出刊《大庆日报》、《大庆科技报》等报刊11种。大庆广播电台覆盖人口80万,农村有线广播入户率达41.9%。电视台开辟两个频道,播出2套节目,覆盖全市人口 的59%以上。体育事业有了发展,有大庆体育场、游泳馆等6个比较先进的体育设施。大庆体育场可容纳观众2.6万人,并有塑胶跑道,黑龙江省第六届运动会在此举行。此外,还有10几个厂、校拥有体育场(馆),科学的、系统的体育训练正在加强,群众性体育广泛展开,各项运动水平逐年提高。
(三)
大庆走过的26个年头,是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参加会战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家属,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为指导,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严格的科学态度,迅速建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油田,结束了中国使用“洋油”的时代,为党为国家争了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顶着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破坏,坚强勇敢,排除干扰,大幅度提高原油产量,对国民经济在大动乱中仍然取得进展起了重要作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油田进入中、高含水阶段,开采难度逐年增大的情况下,他们千方百计,苦干巧干,实现了稳产高产,保持了年产原油5000万吨的水平,把大庆建设成为向国家贡献最多的大型工业企业之一。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经济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企业素质、科学技术同国家对大庆的要求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地方工业、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市政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大庆还必须扎实做工作,努力发展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
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大庆十分关心,在艰苦创业的年代,刘少奇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邓小平总书记等都曾亲临大庆视察,作了许多重要指示。1976年以后,李先念、邓小平、赵紫阳、胡耀邦等又先后到大庆视察,从生产到生活都做了许多重要指示。落实中央领导指示,贯彻中共十二大精神,大庆提出了“解放思想,加强勘探,再找一个大庆油田,原油五千万吨稳产再十年,加快石油化工和地方工业建设,做出新贡献”的奋斗目标。为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大庆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深入进行改革,不断完善经济承包责任制,加速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技术进步,加强企业管理,逐步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各项管理体制,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和“铁人”精神,促进经济建设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为把大庆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不断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