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气候

第三节 气候


  
  一、四季气候

  大庆市地处北温带亚欧大陆东缘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内,受蒙古内陆冷空气和海洋暖流季风的影响,冬长(11—2月)寒冷干燥,夏短(6—8月)温热多雨,春(3—5月)、秋(9—10月)季风交替,气温变化急剧,多风沙。据1957~1985年统计,大庆市年平均气温为 3.3℃,年平均最高值为 5.3℃(1982年),最低值为 1.5℃(1957年)。最冷月份(1月)平均气温-19.5℃,最热月份(7月)平均气温22.9℃。历史最高气温是 37.4℃(1965年6月21日),最低气温是-36.2℃。绝对温差大,土壤结冻期从10月初至翌年 5月中旬,长达230天左右,最大冻土深度可达248厘米。大庆市无霜期平均140天左右。生长期平均151天,大于、等于10℃有效积温年均为2842℃,最高可达3231℃。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873小时,年日照率为 64.8%。较适合于多种温带农作物生长。大庆市年平均降水量442.4毫米,年最多降水量664.3毫米(1957年),年最小降水量267.3毫米(1983年)。日最大降水量115.2毫米。最大积雪深度为 22毫米,而年蒸发量平均为1603.2毫米。除夏季以外,大多数月份都比较干旱。由于地下水大量上升地面,将地下大量盐分带到地表,造成本地区土壤盐渍化程度较大,使地表储水泡子的水多为碱性积水。由于有效积温和降水都集中在夏季,便于农作物生长。另外,大庆市地处北温带西风带内,全年最多风向为北西,夏季多西南风,春、秋二季西北风和西南风交替出现。年平均风速为4.1米/秒,每年最大风力出现在4月和5月,历史最高纪录为30.8米/秒(1976年5月24日)。  
1957~1985年月平均气温表
  
  表3  
  单位:℃


1957~1985年月平均降水量和平均降水日
 
  表4  
  (单位:毫米、日)


  在1957~1985年中,有过3次连续11天的降雨:1963年8月7日至17日,总降水量为117.4毫米;1966年 5月31日至6月10日,总降水量为30.2毫米;1969年 8月21日至 31日,总降水量为117.9毫米。最长连续无水时间为73天,即1966年12月20日到1967年3月2日。

  二、风、霜、冻、蒸发

  多风是大庆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之一。春风从 2月下旬刮起,风力逐渐加大,3、4月间常刮七、八级以上大风,具有较大的破坏力,有的年份造成人畜死亡, 5月上旬立夏以后大风渐停。到10月下旬,冬季季风开始,年平均风速为4.1米/秒,其中3—5月,10—11月的风速均超过年平均值。4月份为全年最大风速月,平均风速5.5米/秒,最高6.5米/秒(1960年)。  
1957~1985年各月平均风速表
   
  表5
  米/秒


  大庆地区的霜期一般出现在9月下旬,翌年5月初终霜,霜终期长达 7个月左右。自1957年以来,初霜最早出现于9月16日(1958年),最晚终霜于 5月24日(1974年),年平均无霜期为140天左右,最长达170天(1967年),最短为131天(1976年)。  
1957~1985年霜期情况表
  表6


  大庆地区平均每年自10月初出现冻土(结冻现象),冻土层随着气候的变冷逐渐加深,到翌年 3月末达到最大深度不再增加,最大深度可达248厘米。结冻期为230天左右,占全年日数的58.1%。3月地面开始解冻,6月末7月初可完全解冻。  
1957~1985年各月最大冻土深度
  
  表7  
  单位:厘米


  大庆地区具有风多雨少的特点,年蒸发量约为降水量的3.41倍。蒸发量最大的季节为4—9月,其中5—8月,月蒸发量超过200毫米,占全年蒸发量的18.6%。  
1957~1985年各月蒸发量表
   
  表8  
  单位:毫米


  注:缺1961~1964年统计资料。

  三、农业气候

  大庆地区的气候同农业的关系,根据季节来说,主要是:
  春季(3—5月),群众普遍流传有“十年九春旱”的说法,据20年的气象资料证实,春季降雨平均在40毫米左右,仅占全年雨量的10%,而蒸发量却比降雨量大 3—4倍,加之春季气温回升快,大风集中,秋季后期降雨显著偏少,致使土壤多数年份处于干旱封冰状态,造成土壤底商差。受上述各气象要素的综合影响,便决定了大庆地区年春季出现程度不同的旱象。这种旱象对 1次全苗及主要作物的苗期生长威胁很大,有的年份由于干旱出苗率极低,以致达到毁种的程度。为了1次保全苗,一般在春季都采取抗旱措施。
  夏季(6—8月),大约从芒种到处暑阶段,正是各种作物生长旺盛时期,也是大庆地区处于高温、高湿、降水充沛、日照时间长、风力小的时期。因此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十分有利。这个季节总降雨量平均将近30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4%,有的年份由于夏雨过分集中,雨季拖后,加之沼泽地和低洼地较多,排水措施不力,造成涝灾,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如1969年夏季雨量达457毫米。1971年7月15日的1次降水达115毫米,产生严重的内涝,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危害以致减产。由于夏季雨量相差悬殊多达457毫米,少达134毫米,因此又有些年份出现夏旱,如1968年整个夏季降水只有100多毫米,1975年8月全月没有一场透雨,旱象严重,造成农作物减产。
  秋季(9—10月),大约从处暑到霜降期间, 也是夏冬的过渡时期。天气特点是雨水显著减少,晴天日数开始增加,日照充足,昼夜气温变化明显增大,对农作物的成熟收割以及秋菜的后期生长较为有利。9—10月总降雨量约在70毫米左右,占全年降雨量的16%。在整个秋季的总降雨量中,9月上半月又占50%以上,有些年份由于夏雨多,秋季连续多雨,造成“埋汰秋”,给农业收获造成困难。

  (一)温度与农作物生长的规律

  根据黑龙江省气象局和大庆气象台多年的资料分析,大庆地区播种温度一般在 7℃—10℃,以10℃作为作物开始有效利用的温度指标。大庆地区多年稳定通过10℃的日期是在5月2日,最早通过日期是4月16日,最晚通过且期是 5月13日。5月12日前后正是立夏节气,此时土壤化冻已稳定在40厘米以下,是大田作物播种时期。
  大庆地区初霜日一般在9月26日,最早是9月16日,最晚是10月12日,只要播种适时,秋霜冻对作物影响不大。

  (二)温度与农业产量的规律

  根据大庆地区1961~1976年产量和气象关系的分析,年际间变化幅度很大,主要是由于年际间的热量差异所影响。
  大庆地区年平均积温在2842度,最少积温是2585度,最高积温是3231度,积温的变化幅度在400度到负300度之间,导致作物产量在50%上下浮动,属不稳定类型气候。  
年最大最小气象数值
  表9  



  (三)降水对农业产量的作用

  大庆地区作物生长季节在4—9月,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94%,水资源比较充足,尤其是7、8两月,是降水高峰,占全年总降雨量的69.6%。降水在304.4毫米至440毫米时,是高产需求的最佳降水量,否则产量将明显下降。

  (四)干燥度对农业产量的影响

  通过15年逐年求算出的干燥指数同产量的关系分析,干燥指数在1—1.5时产量最高,而且变化稳定,如果超过1.5,或者小于1,产量将明显下降。如1963~1966年 3年的干燥指数都小于1,产量很低。

  (五)光照与农业产量的关系

  农作物日照时间达到1600小时以上,产量高而且稳定。大庆地区平均日照时数为2727.8小时,最长年日照时数为2975小时(1976年),最短年日照时数2490小时(1961年)。

  四、气象谚语

  24节气歌: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拿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烟上架,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查上,冬至不行船。小寒进腊月,大寒三九天。
  群众看天谚语:一雾三晴。风三风三,一刮三天。九九有雪,伏伏有雨。不刮春风,难得秋雨。头伏有雨,伏伏有雨。夏至东风,麦在水中。秋雨大,冬雪少。雷打早,秋冷早。初冬寒,春不旱。秋雨大,夏雨多。秋温高,春雨多。春寒多生雨,夏寒断水源。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一日东风三日雨,三日东风一场空。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春季南风雨要降,夏季南风旱禾秧。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多晴天。
  物象测天谚语:早蛀叫阴,晚蛀叫晴。蚂蚁迁窝,雨水必多。昆虫集堆,明月有雷。井水发温,天要变阴。蚂蚁翻腾,大雨即行。蜻蜓飞不高,明日晒火烧。小鸡发愁,下的可地流。蚂蚁封洞口,大雨将来临。蜻蜓满天飞,大家要防水。井水清雨淋淋,井水混旱死人。食盐潮湿汗不干,明天就要变坏天。久雨闻鸟声,不久天转晴。狗乱叫雨来到,鸭子叫大风到。
  抢时间应节气谚语:要想庄稼长得好,一年四季早。节气不等人,时间赛黄金。节气抓不好,一年白拉倒。庄稼要紧,时间要准。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四季不宜迟。一年四季在于春,春光一刻值千金。宁舍一碗金,不舍一旬春。紧赶慢赶,芒种开了铲。夏锄争时光,铲趟要紧张。夏锄动手晚,秋后白瞪眼。伏里一遍地,来年干净地。蚕老一时,麦熟一响。秋分不生田,及早动刀镰。早秋收,晚收丢。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两成丢。
  还有夏锄方面的谚语:种在犁上,收在锄上。只种不管,打破金碗。三铲三趟,粮食满仓。草欺苗不长,地硬不打粮。人勤压住地,不受草的气。开苗要趁小,铲草要铲了。浅种深趟,到老不受伤。苗里一根草,赛过毒蛇咬。今年草一棵,明年草一车。不铲护根草,庄稼长不好。无雨不用怕,紧握锄头把。荒了头遍不见面,荒了二遍收一半。稀留厚厚留稀,不稀不厚留大的。应铲不铲必定减产,该趟不趟必定空仓。

  五、自然灾害

  大庆地区的自然灾害计有风、沙、旱、涝、雨雪、冰雹、霜冻、病、虫等10多种,而且发生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威胁。
  风灾。1976年到1983年共有6次,时间为1976年3月7日、5月24日,1977年 3月7日、3月21日、4月19日,1978年3月10日,风力最大达12级。其中最严重的是1976年5月份,全月有6级以上大风16次,24日的一次最大风力达12级,造成35KV电路系统故障16次,停变电所 3座、水电机泵41台,损失电量47500度。红色草原牧场(现牧工商联合公司)32200亩农田受灾,占粮豆田总面积的30%,其中毁种10100亩,占受灾面积30%。1977年4月19日的大风造成供电线路发生故障,中一、中三、东一、东二、北二、北五等变电所瞬间失电,影响负荷35MW,其中停注水电机16台,损失电量约2万度。
  雷电和闪电造成的灾害。1976年到1983年共有17次,其中1977年6月10日16时8分,由于雷电造成损害,8座变电所(中四、一号地下站、一号地上站、油建、红岗压气站、南一库、萨西、南水源)失电,停水泵 3座(南水源、西水源、红卫水源),注水、输油电机 20台。共影响负荷32.5MW,损失电量32000度。1979年6月14日13时55分因雷雨引起断电23时55分,损失电量67500度。
  受冰雹或雨、雪袭击带来的灾害。1962年7月7日,红色草原春雷和工农团结 2个牧场及农业实验站,遭到连续 40分钟的严重雹灾,雹块一般大如鸡蛋,最大的如墨水瓶(185克),最小的直径也有几厘米。1969年11月7日,先雨后雪,愈下愈大,风雪弥漫,持续一昼夜,1名由大城市刚下乡的知识青年在晚饭后回宿舍途中走失冻死。1983年 4月26—30日,又受特大暴风雨、雪袭击,降水量达101.6毫米,平均风力7—8级,最大风力达 9级,29日最大风速为28米/秒,最低气温下降到—3.7℃,使供电中断,车辆被阻,牧工商公司三牧场中学一年级4名学生在这场暴风雪中遇难死亡,部分牲畜被冻伤、冻死。大庆地区暴风雨、雪的特点是:大风与雨、雪同时俱来,先下雨,后变雪,雨雪交加,风势大,加上往往发生于春末冬初,人们缺少思想准备,所以为害甚烈,常常造成人畜伤亡。
  龙卷(陆龙卷)风造成的灾害。从1968年到1983年共出现过4次,其中主要的有:1969年7月4日17时30分到18时之间在四新公社四新大队刮起的 8—9级龙卷大风,红旗五队有14棵直径14—55厘米的杨树被刮倒,库房盖被刮掉一半,居民房角屋檐多数被吹掉。风后接着大冰雹 (直径1—6厘米不等)下了10分钟,受灾的2800亩农田全部绝产,重新种上荞麦。
  1979年6月16日16时许,在让湖路火车站出现1次超12级的陆龙卷风,带来了大暴风雨,龙卷风起源于月亮泡地区到让湖路车站东部岔路口,开始接地后折向铁路商店,后转向方晓二村,又折向工程兵医院再过铁路往高家大院方向消失。影响的范围,宽 50—100米,长度弯弯曲曲约 300米,经过之处拔树倒屋,中等坚固的砖瓦结构房屋全部揭顶,有1栋7间房子后墙全部倒塌。工程兵医院活动木板房全部被刮倒刮跑,当时砸死1人,砸伤1人。有一骑自行车的青年男子,被风刮到半空中,越过几栋房后被摔在地上。还有1台三轮摩托车,被风卷100多米远,落地后左右轮被摔掉。
  1983年 7月17日17时30分,从采油五厂至四厂三矿作业队到红岗区杏树岗公社先锋大队发生了1次罕见的龙卷风,3个地方都程度不同地遭受到灾害。据先锋大队目睹者说:17时前天空少云,17时才见到北方上空有云彩光亮,引以为奇,西北角上空云层乌黑,约计10分钟后天空状况急转直下,风起云涌,20分钟后就乌云满天,倾刻雷鸣电闪,风雨交加,在南方的垂直状的闪电令人触目惊心。当时人们以为是冰雹来临的征兆,纷纷回屋躲避。17时30分,陆龙卷风在该地骤然旋起,顿时尘土飞扬,天昏地暗约两分钟,风向由东南转西北,随之暴雨倾盆而下,在长500米、宽100米的灾区内,有59户受灾,32间房屋全部倒塌,毁坏民房 113间,仓库46间。有34人受伤,重伤9人。3头种牛死亡,35根电柱被刮断。龙卷风后又连降 4个小时暴雨,雨量80—100毫米,致使这个公社24000亩农田被水淹没,15000亩农田绝产。
  水灾(或称内涝)。1956年,红色草原牧场内涝成灾,受灾面积 1500亩,绝产面积750亩。1961年7、8两月降水量达322毫米,并多集中于20天之内,10万多亩农田受灾,7万多亩绝产。1962年7月下旬,几天之内连续降雨200毫米,雨后有的地块水深30毫米,受灾面积 1万亩,其中80%绝产。1971年9月15日降雨107毫米,有的农田被淹,有的工厂被迫停产。
  严重干旱。多发生在春夏两季,据30年内气象资料记载,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73天。1956年春播以后,连续60天无雨,出苗期拖到6月中旬,缺苗20—40%。1961年4—6月降雨量仅为73毫米,结果 10万多亩农田受旱灾,8万余亩绝产。1968年春夏严重干旱,粮豆作物4014亩绝产。1982年5月1日至7月14日,连续70多天无雨,造成农业严重歉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