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工程建设

第三节 工程建设



  一、产能建设

  1960年到1985年,大庆油田所属各油田的开发建设顺序是萨尔图、杏树岗、喇嘛甸、葡萄花、太平屯、高台子。这 6个油田,又称大庆长垣,是大庆油田的主体,已全部开发。杏西、龙虎泡、宋芳屯、朝阳沟、榆树屯、新店、高西是大庆长垣外围油田,除杏西油田已经开发,龙虎泡油田部分开发投产,宋芳屯、朝阳沟两油田投入开发试验外,其它油田尚未开发建设。

  (一)萨尔图油田

  萨尔图油田地处大庆长垣中部,北接喇嘛甸,南连杏树岗,面积 462.9平方公里。地质储量25.6亿吨。
  1960年,油田建设队伍完成了萨尔图中部试验区建设任务,安装油井187口,注水井7口,建成中四转油站、中一注水站和东油库,建成产能100万吨的生产规模,当年生产原油 97万吨。
  1961年至1962年,萨尔图油田继续进行了开发建设实验,形成产能 400万吨,为大庆油田正式开发建设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物质准备。
  1963年在《大庆油田第一阶段建设规划》中,提出开发建设萨尔图油田,面积 330平方公里,分三期实施。第一期开发萨尔图中部146平方公里,形成产能550万吨。第二期开发萨尔图北部136平方公里,形成产能450万吨,两期共计建成1000万吨生产规模。第三期开发萨尔图南二区48平方公里,做为接替产能,弥补油田产量递减。
  1963年第一期工程完工,实现了预定目标。第二期工程于1964年开始,油田建设由中部开发区向南北两个方向发展,当年完成了北二区、南二区、南三区的开发建设。1965年完成了北三区、南四区开发建设,两期共计形成产能1000万吨,提前 1年实现了《大庆油田第一阶段建设规划》。
  1966年开发建设萨尔图油田南五区至南八区,累计形成产能1300万吨,至此,萨尔图油田除部分过渡带外.纯油区全部动用。
  在开发建设萨尔图油田初期,基建战线职工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住帐篷、活动板房,有的甚至住地窖子、牛棚。粮食不够吃,就挖野菜充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把会战打了上去。
  会战刚开始不久。就遇到连绵阴雨,这一年雨季比任何一年都来得早,从4月26日到9月1底。三天两头下雨,有时大雨一下就是十几天,草原遍地积水,到处泥泞,器材被淹没,车辆行驶困难。基建战线职工为保证中部试验区按时投产,发扬“革命加拼命”精神,人拉肩扛运送器材,坚持在没膝深的泥水里施工。基建战线标兵、大庆“五面红旗”之一的工程队长朱洪昌,当供水管线破裂时,用双手堵住漏水,忍着灼热的疼痛,让焊工焊接,保证了供水畅通。1960年6月1日,大庆第一列车原油外运。



1961年夏,油建工人冒雨施工

  1960年冬季,大庆最低气温达零下36℃以下,为保证油田生产安全过冬,进入10月就开始了第一个过冬突击战,万名油田建设者们,挖沟覆土,掩埋管线。为解决油井泵站保温防冻,设计部门和石油工人先后研制成功“长烟道”、“热风吹”、“盘管加热炉”等多种形式保温防冻设施,解决了油井、泵站和集输管线防冻问题。
  1961年,随着油田建设的发展,为完善油田建设的工艺技术,会战指挥部提出了十大科学试验。油田基建战线职工围绕着改善工艺流程,集输加热保温,泵站自动化控制,管道防腐、焊接,土建、工艺的预制化、装配化等,进行了 7项科技攻关。从实际出发,大胆实践,创出了一套符合大庆油田特点的单管密闭油气混输原油集输流程——俗称萨尔图流程。
  在萨尔图油田建设中,为确保重点工程,采取了“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建设方针,集中人力、资金先上影响大的工程,建设一项,投产一项,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为适应“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基本建设体制,凡重点工程建设,会战指挥部都成立前线指挥所,实行设计、施工、生产、物资供应、生活服务“五个统一”。实施领导干部、技术力量、施工队伍、器材设备、运输车辆“五个集中”。建立领导调度人员、设计技术干部、器材供应人员、政治工作人员、生活服务人员“五到现场”制度。
  在石油会战中,油田建设实现了机械化、预制化、装配化施工。1963年油田成立了混凝土构件预制厂、金属构件预制厂、管道预制厂。同年 9月,在中区井排建成第一批预制装配化施工油井井口。在机械设备上,革新成功快速挖沟犁、吊管机、斜板推土机等10多种特种施工设备,实现了管道施工机械化“一条龙”作业,一条 5.8公里的输油管线,从开沟、下管到回填土方,只用 8小时。1964年到1966年,油田实现了井口、泵站电气线路施工的机械化、预制化、装配化,施工效率成倍增长。过去冬季施工队伍“猫冬”,这时冬季搞预制,改变了季节性施工结构。
  从1960年到1966年,共建成各种井口装置1643口,其中油井1637口,气井 6口。铺设各种集输管线2065公里。建成各种泵站40座,大型油库6座,改造储油罐37座,储油能力达19.36万立方米。
  1966年以后,对萨尔图油田逐年进行了调整和完善。通过调整完善,萨尔图原油年产量稳步提高。1966年萨尔图油田全面开发初期,年产量只有1055万吨,到1975年,增加到2561万吨。
  1976年到1985年,对萨尔图油田进行了调整改造。在这期间,建成产能 840万吨,增加各种站268座,安装各类井口2005套,铺设各种管线3259.7公里。

  (二)杏树岗油田

  杏树岗油田位于大庆长垣中部,北接萨尔图油田,南临太平屯油田,面积 357.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7.9亿吨。
  1966年 7月,杏树岗油田开发建设。当时大庆处于“文化大革命”初期,科研部门受到冲击,正常工作无法进行。在尚未取得足够资料的情况下,主观认为杏树岗油田和萨南油田相似,决定把萨南油田开发方案向南顺延,应用于杏树岗油田。首先在杏一至杏三区采用了萨南五至八区的开发方案,使用1600米切割矩的行列注水井网,1966年下半年开始建设,当年11月份陆续投产。
  1967年到1969年,先后确定了杏四至杏九区的开发方案。由于在 “3年不搞科研照样出油”的错误思想指导下,开发建设方案确定草率,一边执行,一边大幅度修改。杏七至杏九区原定为行列式注水井网,1970年8月生产井钻完后,发现油层并不象原来预计的那样稳定分布,1970年10月决定改为面积注水井网。改变方案后留下了严重后遗症,注水井与油井之间的井距差别很大,远的600米,近的300米,使井距小的采油井含水上升很快。
  1970年7月,编制了杏十到杏十二区开发方案,全部采用面积注水井网,1971年至 1972年陆续投产。至此,杏树岗油田主体建成,形成年产818万吨的原油生产能力。
  在杏树岗油田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没有认真贯彻执行早期注水、保持压力的开发方针,油层压力迅速下降,15个投产排块全部是低压排块,低压井占油井总数的 77.4%。油井平均单井日产量由35.9吨下降到33.7吨。与此同时,含水上升率高达 6.78%。这种“两降一升”状况的出现,使油田生产严重恶化。在这种形势下,1970年大庆油田组织了会战。油田基建战线职工在3个月时间里抢建了843口油、水井。到年底,累计抢建油、水井 872口,大批新井投产,新增生产能力800万吨,扭转了原油生产的被动局面。
  自1966年到1972年,共完成各种井口装置2856套,其中油井2246套;铺设各种油、气集输管线2179公里;建成各类泵站59座;建成油库4座,储油能力19.1万立方米。
  从1972年起,对杏树岗油田又做了较大的地面调整。将杏七至杏九区的行列注水井网调整为面积注水井网,增加注水井口,使井网对油层的控制程度提高了6.7%。把杏二、三区东部的行列注水井网,改成一采一注的面积注水井网,增加调整井37口,完善了全区的注采系统,注水量由1972年的2.8万立方米/日,提高到1975年的4.97万立方米/日。
  通过调整,杏树岗油田压力逐步回升,1975年地层压力比1972年上升了 2.3个大气压;低压井比例由78.1%减少到53.3%;开采速度由1.7%上升到2.5%,并出现了一批高产井;原油产量从1972年2.2万吨/日提高到1975年的2.95万吨/日,增长34%。调整后的杏六区 2排27井,日产油达243吨,成为当时大庆油田产量最高的生产井。
  1980年到1985年,对杏树岗油田进行了第二次调整改造,先后新建各种泵站29座;新建改造各种井口767套,其中油井581套,水井186套;铺设各种集输管线895公里。杏树岗油田的年生产能力达到1103万吨。

  (三)喇嘛甸油田

  喇嘛甸油田地处大庆长垣北部,面积100平方公里,地质储量81472万吨。该油田1960年被发现,1965年至1966年钻了一批资料井,具备了开发条件,但从当时国际国内具体条件出发,国家决定把喇嘛甸油田作为战备油库,暂不开发。
  1972年秋,国务院和国家计委根据全国经济形势的需要,决定开发喇嘛甸油田。 1973年1月,编制出油田开发方案,1973年3月8日方案得到燃化部批准。同年 3月26日组建了喇嘛甸油田会战指挥部,揭开会战序幕。钻井职工接到通知后的 1个月内,就把25部钻机从百里以外的油田南部搬到新区就位。基建战线在油田会战动员令下达40小时内,就组织两千多人的会战队伍,从四、五十里外的上百个施工点,带着上千吨设备器材,赶到施工现场。几万名石油职工很快集中到喇嘛甸油田。第一口生产井喇2—丙352井,于当年4月11日开钻,5月1日交井,7月18日正式建成投产出油。同日还投产了10号计量站。这样,从第一口井开钻到出油,只用了98天。到1973年底,喇一联合站系统的23个计量站,225口采油井和 62口注水井投产,当年产油125.4万吨。1974年,喇二联合站系统的21个计量站、270口油井和 127口注水井投产,建成了年产油800多万吨的生产规模,当年产油644.3万吨。1975年建成投产喇三联合站系统工程,全面建成喇嘛甸油田,年产原油1099.2万吨。
  喇嘛甸油田地面建设工艺采用了喇嘛甸流程。该流程采用双管小站放射状管网,每14—17口井中心部位设一计量中转站,与各井相连。每22—23个计量站建1座大型联合站,全油田设3座联合站(1983年增加到 6座联合站)。在计量站内,对各油井输来的原油集中进行油、气分离和产量计量,而不在每口油井上进行;由计量站输出经过加热的原油,在站与油井之间循环保温,井口不再设加热炉;用计量站加热的原油洗井、清蜡。
  从1973年到1975年,喇嘛甸油田共建成各种井口装置1512套,其中油井1100套,气井 2套,抽油井213套。铺设各种管线1388公里,建成各种泵站88座,扩建油库 1座,增建油罐8座,储油能力达16万立方米。
  1981年到1985年,喇嘛甸油田在调整改造期间增建联合站3座,中转计量站 15座;新安装自喷井166口,抽油井817口,注水井258口;铺设各种管线1599公里。

  (四)长垣南部油田

  大庆长垣南部油田包括葡萄花、太平屯、高台子3块,面积461.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29亿吨。1976年后,长垣南部油田列为重点建设目标。
  1、葡萄花油田
  葡萄花油田地处大庆长垣南端,面积302.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 0.84亿吨。1978年完成设计、钻井,1979年5月成立葡萄花油田基建前线指挥所,1979年7月 1日新建的第一批油、水井站投产,7月29日原油正式外输。当年投产了葡一联合站系统工程,包括7座中转站,24座计量站,156口油井,58口注水井。1980年全部建成投产了葡二联合站系统工程。 1984年又完成了葡三联系统工程建设,至此葡萄花油田全部建成投产。葡萄花油田共建成联合站 3座、中转站15座、计量站59座、油井435口、注水井174口,铺设各种油、气、水管线1534公里,架设输电线路440公里。合计完成产能建设250万吨。
  葡萄花油田建设的特点是预制化、机械化、装配化施工程度高。从联合站、中转站、计量站到井口、管线,预制化程度达78%,机械化程度达75%,装配化程度达80%以上。
  2、太平屯油田
  太平屯油田位于大庆长垣南部高台子乡和庆阳山乡境内,面积 111.5公里,地质储量2900万吨,1980年7月施工,10月正式建成投产,共建成联合站1座,中转站 5座,计量站19座。油井171口,注水井77口。1981年产油52.05万吨,超设计产能10.81万吨。1982年产油55.61万吨。1983年好井好层由于含水上升快,产量大幅度下降,通过抽油井压裂、调参,实现井间层间接替,使油田保持稳定。产油54.35万吨,采油速度达2.47%。
  3、高台子油田
  高台子油田面积47.5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600万吨,是大庆发现最早的油田。1980年上半年石油管理局科学研究设计院编制了“高台子油田开发方案”,8月 12日方案得到批准,10月开始钻生产井,1982年下半年开始油田建设施工。先后建成联合站1座,中转站5座,计量间21座。原油集输管线267.5公里,注水管线68.5公里,集气管线21公里。建成167口油井和72口注水井。1983年8月27日正式投产,当年产油10.47万吨。

  (五)外围油田

  1、宋芳屯开发试验区
  宋芳屯开发试验区位于三肇地区,包括宋芳屯、模范屯、升平、徐家围子、榆树林 5块油田。1960年开始陆续发现构造,到1985年共打资料井76口,探井 84口,试油133口,初步探明含油面积434.3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亿吨。
  试验区面积5.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 151万吨,总井数39口(包括3口探资井)。试验选用井36口,其中注水井8口,油井28口。
  试验区于1983年4月开始建设,到1985年建成中转站1座,计量站3座,注水站1座;投产油井30口,下泵30口,正常开井19口。平均日产油110吨,单井日产油5.7吨,含水 13%,采油速度2.6%,累计生产原油4.5万吨。
  2、龙虎泡开发试验区
  龙虎泡开发试验区面积27.1平方公里,地质储量935万吨。1983年3月9日开始筹建,4月25日运出第一车原油,当年收油3616吨。同年12月 1日接管了采油四厂五矿管辖的杏西油田。后归采油八厂管理。
  1985年,试验区又建成龙一联合站系统工程,其中有联合站1座,中转计量站5座,油井和注水井191口,建成年生产能力30.5万吨的生产规模。
  3、朝阳沟开发试验区
  朝阳沟开发试验区在大庆东南约150公里处,位于肇东、肇州、肇源3县的东部,含油面积359.3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82亿吨。这个构造是 1960年地震普查时发现的,1961年打第一口探井朝1井,1971年到1975年又在朝4、朝31、朝44、朝46四口井上进行了酸化和压裂,采用气举提捞和抽吸试油,日产油6.8—14.4吨。
  1983年组建朝阳沟开发试验区,到1985年共建成生产井104口,年产原油 10万吨。该油田后归采油十厂管理。

  二、供排水工程

  大庆油田从1960年到1985年,共建设水源26座,钻各类水井1170口,其中生产井 338口,日供水能力53.4万立方米。铺设供水干线52条,总长3799公里,日供水量41万立方米,年供水量1.99亿立方米。
  油田设供水公司,1985年有职工3100名,管理水源11座。

  (一)水源建设

  油田水源主要是地下水,地面水源有一大型水库(大庆水库),库水引自嫩江。
  西水源站。西水源为大庆油田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水源,建于1960年2月,同年6月投产,主要担负让胡路、喇嘛甸和萨尔图地区工业及民用水供应。1963年到1985年,先后进行 5次扩建,由初期的9口水井增加到 61口,建起了从抽水、过滤、储罐、加药到泵房外输完整系统的大型水厂,1985年供水能力为3465.5万吨。
  大庆水库。原名黑鱼泡水库,是大庆最大的地面净化水厂。也是唯一的地面水源。位于油田东北部,地处安达、林甸、大庆交界处。1974年开始建设,1977年投产。
  大庆水库是利用黑鱼泡周围低洼地围堤而成的平原型水库,其特点是水浅面积大,最大水面为60平方公里,最大库容1.13亿立方米,水库堤长40公里。主要担负着第一采油厂、第三采油厂和第六采油厂工业及民用供水,日供水量7万立方米,年供水约2300万立方米。
  除了上述水源站外,1960年到1985年沿油田东西两侧还建有水源站24处。

  (二)排水工程

  大庆油田1965年挖掘的安肇新河为早期建设的排水工程。1979年后,大量的工业及民用生活污水排放到泡泊中,使泡泊水位上升,泡泊中的油、水井及栈桥被淹没。为保证油田正常生产,1982年开始修建中央干渠和西部干渠,1984年10月西部干渠竣工,全长 104公里。接着中央干渠全线通水,油田污水处理后,经过这两条干渠可直接排放到松花江。
  同时,各采油厂也相继建设投产了污水处理排放工程。1979年采油一厂建成了南一、北一、北二、东一4座污水处理站,1979年以后又相继建成投产了东二、南二2座污水处理站。加之上述4座污水站,日处理污水能力达6.6万立方米。还先后开挖 5.5公里渠道,把油田中部地区地面积水和污水全部排放到泡泊中,各水泡又建立水渠或提升站,使泡与泡相连,通过中央于渠把水排到安肇新河。
  采油二厂辖区16个大小不等的自然泡泊中,分布有63口油井和注水井。1974年以来,先后建成7座污水处理站,把排放的污水经过净化处理,重新利用和外排。1978年开始,又先后在8个自然泡中建设3座污水提升站,日排水量达17万立方米。
  采油三厂地处低洼地带,北三区、北四区常年积水,该地区10个泡泊高水位时严重影响油井生产。1982年开始兴建排涝工程,到1984年共开挖排涝干支渠40公里,铺设排涝管线 7.7公里,建成提升站3座,日排污水能力达6万立方米。
  采油四厂、五厂地区,在生产建设的同时,先后开挖排涝干支渠23条,共长104.7公里。建成排涝站5座,日排涝能力15万立方米。在大型联合站都建有污水处理装置。
  采油六厂开挖排涝渠道23公里,建筑桥涵8座、闸1座,建成大型排涝站1座,污水处理站6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3万立方米,日排水能力15万立方米。

  (三)注水及污水处理工程

  1、萨尔图油田开发期间
  1960年到1966年,共建成注水井597口,供水井109口,铺设注水管线 514公里,建成注水站15座,形成注水能力7.9万立方米/日。建成供水站6座,铺设供水管线213公里,形成供水能力17.9万立方米/日。建成污水处理站2座,铺设管线4公里,形成污水处理能力1.65万立方米/日。
  杏树岗油田开发期间
  1967年到1972年,共建成注水井331口,供水井76口,建成注水站11座,铺设注水管线471公里,形成注水能力9.3万立方米/日。建成供水站4座,铺设供水管线122公里,形成供水能力15.6万立方米/日。建污水处理站7座,铺设管线11公里,形成污水处理能力5.3万立方米/日。
  1973年到1975年,又在老注水区新建了3座水源,新建和扩建了10座注水站,增加 26台注水泵。萨、杏油田日注水量由1972年底的11.77万立方米增加到1975年底的201万立方米。地层压力稳步上升,低压井由68%降到54%。
  3、喇嘛甸油田开发期间
  喇嘛甸油田的开发建设,全面采用面积注水,井网形式也由过去的三角形改为正方形。从1973年到1975年,共建成注水井616口,注水站7座,铺设注水管线390公里,形成注水能力9.4万立方米/日。建成供水井73口、供水站4座,铺设供水管线143公里,形成供水能力 10.7万立方米/日。建成污水处理站6座,铺设管线31公里,形成污水处理能力4.25万立方米/日。
  4、长垣南部油田开发期间
  在开发建设葡萄花油田北部和太平屯油田南部中,地面建设坚持了以油、水、气工程为主体,合理布局,配套建设的原则。在主体工程中,首先抢建了注水工程,投产了注水井,做到了先注水后采油,早期注水,分层注水,油田一投产就达到了注采平衡。从1976年到1983年,共建成注水井866口,注水站24座,铺设注水管线1038公里,形成注水能力 40.52万立方米/日。建成供水井209口、供水站4座,铺设供水管线505公里,形成供水能力28.5万立方米/日。建成污水处理站3座,铺设管线358公里,形成污水处理能力63.5万立方米/日。

  三、供电工程

  大庆从1960年到1985年,已建成新华电厂、龙凤热电厂、石油化工总厂自备电厂、让胡路列车电站,投产发电机组16台,装机总容量67.47万千瓦。在油田建设变电所 111座,架设6KV以上高压输电线路5759公里,110KV线路902公里,35KV线路1103公里,380V线路3131公里。
  大庆电网主要是为油田生产服务,1983年油田用电负荷(包括炼油化工)占全市用电负荷的90%。
  大庆电网,通过齐让线(齐齐哈尔至让胡路)与齐齐哈尔电网联在一起,称为黑龙江省西部电网。1983年新哈线(新华电厂至哈尔滨)投产以后,大庆电网及整个西部电网又与东北主电网联网。
  大庆的供电单位主要有石油管理局供电公司、大庆电业局、龙凤热电厂、新华发电厂,后面3个单位隶属黑龙江省电业管理局。截止1985年,供电公司有职工2537名,固定资产 4500万元,工业总产值3264万元,管理变电所88座,主要为油田生产服务。大庆电业局有职工1343名,主要承担发电厂至油田供电线路的管理维护和周围安达市、肇东市、肇源县、肇州县、明水县、青冈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的供电管理。

  (一)发电厂

  列车式发电站。1960年6月到1972年,国务院水利电力部先后派出 36、34、31、32四部列车电站为大庆油田发电。油田第一台列车电站——34列车电站,1960年 6月25日正式供电,这座列车电站在油田时间最长。最后调离油田的是31列车电站,于1972年8月6日停运。34、36列车电站是汽轮机发电,以煤为燃料,1961年改为燃料油。31、32列车电站均为燃汽轮机电站。
  喇嘛甸发电厂。该厂是油田第一座自备发电厂,1960年建设。1961年 1月15日第一台机组正式开始发电,装机容量1500千瓦。电厂以原油为燃料。1979年其它发电厂基本满足油田用电后,喇嘛甸发电厂于1982年停产。
  龙凤热电厂。该厂是中国自己设计、制造、安装的全国第一座中温、中压燃油电厂。1962年6月8日国家计委批准龙凤热电厂新建工程设计书,1962年9月完成设计,建设规模为 11.1万千瓦,工程分三期建成。一号机组于1964年12月开始向大庆地区供电、供热,单机年发电量为146万度,供热2897万大卡。1964年到1985年底,总计发电166亿度,供热量2764.5亿大卡,工业总产值12.58亿元。
  新华发电厂。该厂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安装的发电厂,1970年1月破土动工,1979年7月全部建成,总装机容量为50万千瓦,全部燃用大庆原油和林源炼油厂渣油。
  新华发电厂分三期建成,国家共投资3.2亿余元。第一期工程共安装两台5万千瓦机组,1972年12月29日一号机组投产发电,1973年7月6日二号机组投产发电;第二期扩建工程始于1974年,安装两台10万千瓦机组,1975年12月21日三号机组投产发电;第三期扩建工程安装 1台国产20万千瓦机组,1977年3月动工兴建,整个机组从开始组合安装到并网发电,共用9个月时间。1978年12月25日第一次试运,1979年7月16日正式发电。至此,新华电厂的配套工程全部建成。

  (二)变电所

  在大庆油田建设的111个变电所中,主要的有7所。
  让胡路一次变电所。座落在大庆市让胡路区。有220KV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7万千伏安;110KV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4万千伏安。变电设备466台组。该所于1960年10月施工建设,1962年7月15日投入运行。
  1974年,让胡路变电所和富拉尔基电厂、龙凤热电厂、新华电厂并网运行,变电所第三次升压扩建。到1976年10月,升压扩建工程结束。
  杏树岗一次变电所。座落在大庆市创业二村。电压等级110KV,共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6.3万千伏安,变电设备234台组。1970年10月施工建设,1971年8月17日投入运行。
  葡萄花一次变电所。座落在大庆市葡萄花乡委什吐村。电压等级110KV,共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6.3万千伏安,变电设备243台组。
  萨北一次变电所。座落在大庆市丰收村。电压等级110KV,共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2.6万千伏安,变电设备277台组。1972年11月施工建设,1974年12月25日投入运行。
  红旗一次变电所。座落在大庆市红旗村。电压等级220KV。1978年 4月施工建设,1980年5月投入运行。有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变电设备146台组。
  火炬一次变电所。座落在大庆市火炬村。电压等级220KV,1979年施工建设,1980年 11月10日投入运行。有主变压器1台,容量12万千伏安。变电设备169台组。该所是大庆电业局、齐齐哈尔电业局、哈尔滨电业局联网运行的变电所。
  南五一次变电所。是大庆油田自建自营的第一座 110KV一次变电所。位于萨尔图区南部。1978年施工建设,1980年5月正式投入运行。电源从双回线引自红旗一次变电所,电压等级110KV。有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为 8万千伏安,负责向12座二次变电所输电,日供电量120万度,担负全油田1/7的供电量。

  (三)输电线路

  截止1985年,大庆油田电网共建成投产输电线路6000余公里,其中 35KV以上输电线路(水泥杆式铁塔)143条,总长为2005.85公里。包括35KV输电线路 116条,计1103公里;110KV输电线路19条,计371.5公里;220KV输电线路7条,计530.7公里。
  线路设计大部分由石油管理局设计院设计,油田建设公司施工。主要线路有:
  西喇线。自喇嘛甸电厂到西一次变电所(中四变电所),电压等级35KV,全长11公里,建于1960年,1972年拆除。
  齐让线。由富拉尔基电厂出口,到让胡路一次变电所,全长 112公里。这是大庆油田初期唯一的电源线路,电压等级110KV。1962年7月29日建成投产。由大庆电业局和齐齐哈尔电业局分段管理,大庆电业局管理88.4公里。
  新哈线。从新华电厂出口,到哈尔滨电业局哈西一次变电所终点,全长 172.5公里,电压等级220KV。1981年8月投入运行。该线由哈尔滨电业局和大庆电业局分段管辖,是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3个电业局联网的线路。
  二火线。从富拉尔基二电厂出口,到大庆火炬变电所终点,全长157.64公里,1983年11月25日投入运行,电压等级 220KV。这条线路是大庆、齐齐哈尔、哈尔滨电业局联网的线路,又叫富大哈线。
  让火线。是让胡路变电所与火炬变电所的通道。北通齐让线,南通新哈线,是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3个电业局联网的线路。
  让龙线。1962年10月投运时,是由让胡路变电所通往龙凤热电厂、大庆炼油厂的基建用临时电源。1963年 8月,龙凤热电厂投运后,改由龙凤热电厂往让胡路变电所送电。后来龙凤热电厂发电满足不了龙凤地区和安达、明水等县的用电需要,通过这条线路又将富拉尔基发电厂的电源送到龙凤地区。该线路是富拉尔基电厂、龙凤热电厂并网的通道。
  龙红线、红杏线。这两条线路原是一条线路,名龙杏线,全长43.8公里。1971年初投运时,是新华发电厂和龙凤热电厂并网运行的线路。1980年 5月,红旗变电所投运后,将这条线路改为两条,即龙红线和红杏线。这两条线路平常不带负荷,常做大庆油田电网的调解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