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章 建设历程

第二章 建设历程



  一、葡萄花炼油厂

  葡萄花炼油厂是大庆最早的炼油企业。该厂于1960年3月在大庆葡萄花地区兴建,经过4个月建设,当年7月27日建成年加工原油能力3.6万吨的蒸馏裂化装置,炼出了成品汽油、煤油、柴油,解决了石油会战最困难时期部分钻机和机动车辆使用燃料油的急需。1965年此厂拆除,设备调往青海省冷湖炼油厂,人员大部调入大庆石油化工总厂。

  二、黑龙江石油化工试验厂

  黑龙江石油化工试验厂于1960年 6月在大庆市让胡路区喇嘛甸境内开始建厂。厂区占地面积54.55万平方米。
  到1985年,该厂先后建成常压蒸馏热裂化装置、氧化沥青装置、轻烃分离装置、常压蒸馏提升管催化裂化联合装置、次氯酸化装置、丙烯腈装置、烧碱装置共 7套装置。正在建设的有管式炉裂解装置、脉动氧化裂解装置、深冷分离装置、络合分离装置、低压聚乙烯装置、轻汽油氧化制蜡装置、破乳剂装置共7套装置。在建成的装置中,有次氯酸化、丙烯腈、烧碱3套装置因产品无销路和生产无原料而报废,实际投入生产的有4套装置。
  (一)常压蒸馏热裂化联合装置。原设计为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单一型热裂化装置,后改造成联合装置。1960年8月兴建,1962年10月 27日进行第一次试生产。在试生产中暴露出工艺、设备上的一些问题,于11月19日停工进行再建设,1963年11月正式建成、投产。
  (二)氧化沥青装置。设计、安装均由该厂自行承担。1977年 7月24日兴建,同年10月建成,12月24日投产。投资50万元,耗用钢材56吨。设计年生产沥青能力为 1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三)轻烃分离装置。设计、安装均由该厂自行承担。1981年2月21日兴建,同年12月8日建成,1982年4月29日投产,因原料不合格中途停止进料。5月22日再次进料,装置运行良好,产品质量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标准。投资450万元,耗用钢材 1311吨,水泥436吨,木材100立方米。装置设计年加工混合轻烃能力为10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四)常压蒸馏提升管催化裂化联合装置。黑龙江省化工设计院设计,1982年3月18日兴建,设备安装由省建四公司承担。1983年10月建成,11月25日投产,装置主体连同配套工程总投资2884万元,耗用钢材4600吨,水泥6000吨,木材2800立方米。装置设计年加工原油能力为25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三、大庆石油化工总厂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是根据1960年 3月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经委主任薄一波对大庆提出“建设大型炼油厂是石油大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炼油厂的规模要按 300万吨来考虑”的指示,于同年4月开始建厂。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

  该厂厂址几经变迁,历时5个多月,到1960年10月定址在大庆市龙凤区。全厂占地面积23168.86万平方米,其中工厂区为486.76万平方米,其余为生活区(包括文教、卫生、科研机构)、道路、园林、农田等。
  1960年10月,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的前身黑龙江炼油厂筹建处由齐齐哈尔市昂昂溪迁到龙凤区时,正当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工作和生活条件都非常艰苦。厂部所在地人烟稀少,住房困难,厂机关80余人挤住在1栋当地居民闲置不用的破旧大马棚里。到11月才盖起1栋13间“干打垒”土房,既当宿舍又作办公室。1961年,随着建设的发展,又支起几栋活动板房作办公室。厂领导都和职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艰苦创业。
  从1962年4月到1963年10月,经过1年零6个月施工,炼油厂第一期工程,即年加工原油100万吨的一套常减压装置、年加工30万吨原油的热裂化装置及其配套辅助工程建成投产,并于同年12月 6日出厂了第一列车成品油。这座由中国自己设计、自己组织施工投产,主要设备由中国自己制造的大型炼油厂,当年加工原油 10.67万吨,生产出了合格的汽油、煤油、柴油等石油产品,实现工业总产值1299.1万元,上交利税256万元。
  1964年到1966年,炼油厂第二期工程的 13套炼油装置陆续建成投产,生产装置由2套增加到15套,年加工原油能力由100万吨提高到250万吨,产品品种由 5种增加到31种。其中有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急需的航空煤油、石油焦、石蜡、苯类等短线产品。生产出的汽油辛烷值达到70号以上。全厂工业总产值和上缴利税分别超过7亿元和4亿元。
  为了综合利用石油资源发展石油化工,从1965年到1976年,在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先后建成投产了中型化肥厂、化纤厂和大型化肥厂。
  中型化肥厂生产系统工程包括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合成氨和硝酸铵两套生产装置。合成氨装置于1965年4月兴建,到1970年7月建成投产,设计年产氨量6万吨。硝酸铵装置于1965年4月兴建,1970年8月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为11万吨。1971年5月到1977年 8月,又建成投产了年生产能力 2万吨的浓硝酸装置。该装置与硝酸铵装置建在一起,公用工程与硝酸铵装置共用,生产流程更加合理。
  化纤厂生产系统主体工程有丙烯腈、腈纶抽丝、丙烯酸甲酯、氰化钠、硫氰酸钠 5套装置,以及水、电等配套的公用工程。此工程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设计、设备制造、建设安装质量不高,加上试验性地采用了非金属代料(用玻璃钢、硬质塑料代替不锈钢),装置建成后,不能进行正常的试运、投产,无法验收考核。丙烯酸甲酯、氰化钠、硫氰酸钠 3套装置建成后,由于工艺路线不过关而报废。设计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丙烯腈装置于1971年 9月建成投产后,实际年生产能力仅3000吨。在生产中经过多次改造,使装置能周期安全生产,生产能力提高到年生产6000吨。腈纶抽丝装置于1974年5月建成投产,原设计年生产能力为 5000吨,实际生产能力为3000吨。由于该装置与丙烯腈装置的生产能力不配套,经过改造扩建后,抽丝年生产能力才达到设计要求。
  大型化肥厂工程是以油田伴生气为原料,年产30万吨液体氨和48万吨尿素的配套装置。设备分别从美国凯洛格公司和荷兰凯洛格大陆公司引进。该工程从1974年 5月动工,经过两年多施工,到1976年9月完成。全部工程共有单项工程67个(包括生产性项目12个,辅助项目12个,公用工程28个,生产服务性设施 15个),其中主体工程合成氨、尿素两套大型化工生产装置,比合同规定竣工期提前 1个月建成试生产。到1976年末,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的生产规模达到了较高水平,由单一的燃料型炼油厂发展成为燃料油——化肥——化纤型的石油化工联合企业。建成投产的生产装置由15套增加到27套,原油年加工量由250万吨增加到480万吨。



1977年4月,国务院副总理余秋里到石油化工总厂视察

  1977年到1982年,建成了糠醛精制、酮苯脱蜡、低压加氢、白土精制、丙烷脱沥青、氧化沥青等9套装置的润滑油系统。至此,炼油厂生产系统工程全部完成。
  该厂在基本上完成炼油、化肥、化纤三大生产系统工程建设的基础上,从1982年到1985年对全厂各生产装置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包括扩建)。为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该厂围绕综合利用资源,发展深度加工,降低能源消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厂各生产装置进行了技术改造。到1985年末,全厂36套在用装置改造了41套次。其中,常减压蒸馏、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催化重整、脱蜡、制蜡等18套装置改造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达到或接近全国同类装置的先进水平。同时,该厂还采用自己研究成果,建成了中国第一套二甲苯分离装置,使芳烃分离技术水平在国内占领先地位。在辅助生产系统建成了炼油污水处理场和化纤污水处理场,使全厂排放的工业废水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
  到1985年末,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共建成生产装置42套(已报废6套)和与其相配套的辅助工程。
  各生产装置的建设情况见表54

  表54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生产装置建设情况表



  续(一)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生产装置建设情况表



  续(二)
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生产装置建设情况表



  四、大庆乙烯工程

  大庆乙烯工程在大庆市龙凤区卧里屯。整个工程建设占地面积 744万平方米,其中,工厂区占地228万平方米,厂外工业辅助工程占地236万平方米,生活区占地 150万平方米,绿化防护林带80万平方米,施工暂设设施占地50万平方米。
  大庆乙烯工程,是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程概算总投资42亿元。
  整个工程由12套生产装置和71项辅助工程组成,共计 83项单项工程。其中:7套生产装置和3套辅助生产装置是从国外成套引进的;3套生产装置是从国外引进技术,主体设备国内制造,部分单机引进;2套生产装置由国内设计和制造设备。其工艺技术属 20世纪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自动化控制水平较高,其中乙烯装置采用总体分散型计算机控制系统,对主要工艺生产过程实行直接数控和监控;丙烯腈、腈纶和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3套装置也采用了电子计算机控制和数据检测。
  整个工程总体设计1次批复,分两期建成投产。
  第一期工程:从1982年复建开始,到1985年底,建成乙烯、高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乙醛、醋酸、造气、丁辛醇7套生产装置(习惯称为前7套),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辅助工程和公用工程,共计69项单项工程。
  第二期工程:从1985年初开始,到1987年底建成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丙烯腈、腈纶抽丝、甲基叔丁基醚、丙酮氰醇5套生产装置(习惯称为后5套)及其配套工程。
  该工程的建设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
  一是初建阶段(1979年至1980年10月)。1979年 2月,国家经委批准了乙烯工程的总体设计,4月开始土建工程。到1980年11月4日缓建为止,先后与5个国家的 10个公司签订了14项合同,外汇成交额3.023亿美元(其中原料工程4000万美元)。外商提供的设备材料,共计4.4万吨,有84%运抵现场。原料工程的设备材料4122吨,外商全部交货,90%以上运抵现场。整个工程进度也比较快,在完成现场“三通一平”(水通、电通、汽通、场地平整)之后,开展了地下工程和土建工程建设。有31项工程开工兴建,累计完成投资1.88亿元。累计完成实物工程量为:开工面积31万平方米,其中竣工面积14万平方米,混凝土总量50648立方米,土方188万立方米,给排水复线127公里,铁路专用线19公里,道路20公里,工艺管线71公里,打桩556根。整个工程厂内外公路和铁路专用线已投入使用,厂内外地下给排水管线完成了 70%,高压聚乙烯装置开始打桩。空分压缩装置土建开工,其它辅助性生产设施部分土建开始施工,乙烯裂解装置地下工程基本结束,具备设备安装条件。
  二是缓、停建阶段(1980年11月至1982年3月)。1980年11月4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按照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决定大庆乙烯工程缓建。1981年1月14日,国务院又决定停建。
  由于缓建和停建,给施工现场带来一些问题。一是进口的设备材料都要采取一定的保管措施。工期延长,给设备、材料带来了腐蚀、变形、变质、失效等问题,每年要损失1000万元;二是已铺设的引水管线和厂区地下埋设的钢管,由于地下水位高,含碱量大,加上长期不使用,管钢腐蚀严重。已建的暂设房屋、帐篷、板房以及临时的水、电、蒸汽、通讯等设施,损失约1亿元左右;三是外国厂商已按合同规定交货完毕, 并派来现场服务的技术人员。因工期推迟,增加了技术人员来华次数,加大了工资和费用开支,同时也带来了设备保证期自动失效等一系列问题。
  在乙烯工程缓、停建期间,工程指挥部带领全体职工在保管、维护好设备、材料和施工现场的同时,组织职工开展文化学习和技术培训,积极为工程建设做准备,并且多次向省委和国家有关部门汇报,要求恢复建设。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曾4次向国务院和国家计委请示,要求恢复建设。
  1980年7月 29日,国务院副总理赵紫阳到乙烯现场视察,认为大庆乙烯工程条件很好,原料是落实的,工程应该建设。
  1981年4月8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织国家科委、国家计委等有关方面专家到现场调查,经过两次技术、经济论证,认为大庆乙烯工程建设条件好,应该优先复建。国家计委根据专家小组论证意见,于同年2月28日给国务院呈报了计原(1981)526号文件《关于大庆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建设问题的请示》。国务院于9月2日批准了这个请示,并把大庆乙烯工程列为国家重点项目。
  三是恢复建设阶段(从1982年4月起)。1982年4月,乙烯工程恢复建设。大庆乙烯工程指挥部重新编制了《大庆乙烯联合化工厂工程建设总部署》。1983年 4月13日,石油部在大庆乙烯现场召开会议审查批准了这个总体部署。明确了在“七五”中期以前,整个工程全部建成投产。工程建设具体部署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从1982年复建开始到1985年止。集中力量把乙烯、高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乙醛、醋酸、造气、丁辛醇7套生产装置建成。与其配套的辅助及公用工程69项,其中59项1次性建成(其余10项建成与7套生产装置有关的部分),到1986年上半年全部投料试车。
  为了更好地完成第一步工程建设,对于1985年前的工程建设又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到1984年底,全面建成与 7套生产装置及有关的辅助公用工程。水、电、汽、风、通讯等系统试运,为1985年生产装置试车准备好条件。
  第二阶段:到1985年底,“前七套”生产装置大部分达到投料试车条件。第一步建设中的重点是自备热电站、低压聚乙烯、丁辛醇和造气装置。
  第二步:到1987年底将建成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丙烯腈、腈纶抽丝、甲基叔丁基醚、丙酮氰醇 5套生产装置。增建辅助与公用工程两项,补齐10项。至此,大庆乙烯联合化工厂全面建成投产。1988年上半年试车考核,交付国家验收。
  经过4万多名建设者的努力,到1985年末,前期工程的7套生产装置基本建成,并转入单机试运阶段,有的装置进入了联合试运。与其配套的公用工程部分投用。
  10多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国家有关部、委以及黑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对大庆乙烯工程非常关心。在建设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赵紫阳、胡耀邦、康世恩等都亲临现场视察过。国务院还成立了大庆乙烯工程领导小组,并先后两次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研究解决建设中的具体问题。黑龙江省委和省人民政府,加强了对乙烯工程建设的领导。省长陈雷从1982年到1984年,曾 6次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1983年11月还把省长办公会议搬到现场召开。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成立了乙烯工程办公室,办公室的领导常年驻在现场。
  乙烯工程还得到全国许多单位的支援。1977年,北京专门成立了大庆乙烯办公室;有关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也为乙烯工程的建设积极工作;全国有22个设计单位承担了乙烯工程的设计任务,有30个建筑安装单位参加了建设。

  五、林源炼油厂

  林源炼油厂于1970年在大庆市大同区境内兴建。厂区占地面积22.9万平方米。
  到1985年,该厂先后建成4套炼油生产装置及辅助工程。
  (一)催化裂化装置。初建为蒸馏——催化裂化联合装置,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由于将原油加工能力为50万吨/年的蒸馏装置同加工能力为12万吨/年的催化裂化装置合为一体,分馏塔既处理拔头油,又处理催化裂化油气,一塔两用,又称为“一顶二”装置。
  该装置于1971年 3月兴建。土建工程由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调来的队伍承担;设备、管路安装由燃化部第一建筑安装公司第三工程处承担;辅助配套工程由大庆石油化工总厂和大庆油田所属的各单位承担。1973年10月投产,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1985年将此装置改造成催化裂化装置。
  (二)常减压蒸馏装置。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原设计为常压蒸馏装置,施工建设由工厂自行承担。基建投资为661.2万元。1975年兴建,1980年建成、投产。设计年加工原油能力100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1985年,将此装置改造成常减压蒸馏装置,原油年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
  (三)氧化沥青装置。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施工建设由工厂自行承担。1975年初兴建,当年8月建成投产。基建投资57.5万元,设计年生产能力3万吨。因原料质量低劣,生产的沥青使用性能差,从1981年起停止生产,装置处于闲置状态。
  (四)分子筛脱蜡装置。由洛阳石油设计院设计,黑龙江省石油化工建筑公司施工。1981年兴建,1982年建成、投产。基建投资680万元,设计年加工能力6万吨,实际生产达到了设计能力。



林源炼油厂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