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轻工业第一节 食品 大庆市的食品工业是随着油田的开发和石油化工基地的建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985年,已初步建成粮食加工、食用植物油加工、糕点、糖果、冷饮、酿酒、调味品、豆制品、乳制品、肉食制品、淀粉糖、蔬菜加工、屠宰及冷冻食品、食用菌、果品及蔬菜保鲜等15个行业。有工业企业36个(其中全民7个,集体29个),加工网点300多个,从业人员4000余人。能生产20大类,近500个品种。固定资产4000多万元,拥有设备300多台。总产值达 8212.2万元,实现利润300余万元。
一、糕点糖果
全市有大同食品厂、萨尔图糕点厂、建筑公司糕点厂、龙凤糕点厂、让胡路糕点厂、四公司食品厂、红岗食品厂7个企业。年产糕点4457吨,占全市需要量的93%,年产糖果 203吨,基本满足全市需要。创业牌咪咪香酥糖、创业牌机制桔子饼干,达到商业部标准;创业牌奶油冰糕达到黑龙江省企业标准,加上创业牌花生牛轧糖,这4种产品均被评为大庆市优质产品。
二、酒
全市由国家计划管理的白酒厂18个。有些单位还办有小酒厂。另有轻工业局万吨啤酒厂和龙凤区办的年产5000吨的啤酒厂。年产白酒4705吨,占全市需要量的 60%。由黑龙江省计划供料的18个骨干酒厂的产量可以满足市场需要。
全市酿酒工业1959年萨尔图食品厂设有 1个制酒车间,采用简单的手工操作,年生产散装白干酒40吨。由于没有化验设备和技术人才。产品低劣,出酒率低。1960年后,油建公司、石油分站在缺少设备的情况下,用 5个月时间办起了酒厂。炼厂、水电指挥部、钻井指挥部等单位又相继办起了12个酒厂。由于曲麸、酒母质量差,材料入窑温度高,原材料糊化不彻底,出酒率低。经过工艺改进,出酒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 41%,全年产酒600吨。又经过改革,操作由手工发展到天吊、抓斗、通风凉楂等机械化生产。大同制酒厂,自1915年投产到1985年一直坚持生产。1980年归大庆市轻工局管辖,1983年产酒682吨,其中老窖酒66吨,产值133万元。当年,国家又投资62万元,决定扩大窖酒生产,将年产量提高到300吨。1983年全市 18个白酒厂,出酒率由41%提高到48%,品种由原来单一的普通白干酒发展到浓香大曲、清香汾酒、滋补药酒等32个。产品质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有些还畅销邻县和外省。1983年试生产的大庆万吨啤酒厂和年生产能力5000吨的龙凤啤酒厂生产的啤酒投放市场。
大同制酒厂产品 三、粮食和乳制品加工
大庆于1971年建成乳品厂,以后又相继建设面粉厂、面粉加工厂、挂面厂。到1985年,全市已有粮食和乳品加工业4个,年产面粉75748吨,挂面15吨。除此之外,年加工玉米2250吨,加工饲料 425吨。面粉除供应大庆市群众需要外,从1978年到1984年每年都向石油部、哈尔滨、齐齐哈尔等部门和城市调拨面粉。大庆乳品厂由于不断改进工艺,充实先进设备 143台,使生产由原来的半机械化生产发展到从净乳、杀菌、浓缩、干燥全部机械化生产。1985年生产乳粉2255吨,产品合格率由1971年的90.9%上升到 100%。大庆牌速溶甜奶粉,1983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大庆乳品厂生产车间 四、肉食加工
1960年,食品公司宰猪车间只有 6人,资金很少。生产手段落后,采用大锅烧水。人工脱毛,全年屠宰600头生猪,年产值仅83220元。食用油的炼制,过去是大锅熬,明火作业,熬出的油颜色发红,含水量高,保存时间短。为了解决生产技术落后的局面,除油田各指挥部联合给食品厂拨款外,市科委给食品公司贷款12万元,帮助改造炼油设备,使炼油加工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由原来高温作业改为低温作业,操作人员由5人减少到2人,油的含水量由原来的6%降低到0.3%。在屠宰方面,油田设计研究院设计出一套屠宰生猪的流水作业线,从赶猪、电麻、提升、打毛、白头、提升、开膛 7道工序全部实现自动化,达到了省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1985年,年加工生猪16810头。年销猪肉 1228万斤。从1982年起,市民猪肉供应由原来的每月半斤到敞开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