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开设防火线

第三章 可燃物治理

第一节 开设防火线


  1950年起,呼玛县人民政府规定,县内各村屯、房屋周围开设30至50米宽防火道;电话线杆周围打出6米见方防火道,由各村屯按界负责,每根由县补助东北流通卷2500元;木制桥函周围打出15米见方防火道,由各村屯义务出工。1954年,呼玛县内各村屯、矿区、仓库及野外用火点、电杆、桥函周围均开设30至50米防火线,以防家火外烧和山火内侵之患。
  1964年10月,呼玛县按林业部要求,抽调林业局和三卡防火站56人、1台汽车、1台拖拉机,参加三卡至嘎拉河战略防火线开设战役。呼玛县负责三卡至铁帽山63公里点烧任务,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运输力。抓住时机一气呵成,最宽处1000米,最窄处100米,保质保量完成。铁帽山至嘎拉河57公里,由嫩江县负责开设。




  1965年秋,松岭林业公司组建之初,防火基础薄弱。主管副经理吕桂林带领专业队伍和职工在国铁、公路两侧和居民点周围,视机点烧防火线300余公里,确保秋季防火安全。1966年和1967年,新林、塔河林业公司相继组建,全区重点开设铁路、公路、林缘及居民点防火线1396公里。1968年,大兴安岭特区境内点烧各类防火线450公里。呼玛县抽调80人,10天完成三卡至十一站102公里防火线点烧任务。
  1971年,区内多次发生机车甩瓦或喷漏火引发森林火灾现象,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要求国铁、森铁两侧各开设50米防火线。全区共点烧铁路、公路防火线900公里,林缘防火线360公里。1972年春防,按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制定的全区点烧防火线计划,重点放在火灾多发区边缘。大杨树区点烧6条,全长200公里;鄂旗点烧8条,全长600公里;松岭区2条,全长170公里;加格达奇区4条,全长140公里;呼玛县4条,全长280公里;莫旗1条,102公里。总长1492公里,实际完成1390公里。9月12日,地区革命委员会要求各地先发制火、力争主动,把秋烧防火线列为防火的中心工作来抓。统一安排、统一组织、加强领导、加强培训;做好勘察、周密计划、抓住时机、一气呵成;检查验收、保质保量;绘图填表、建立档案。规定国铁、森铁两侧80至100米宽;林缘可利用河流或公路,宽度不少于50米;仓库、油库、炸药库、居民点、贮木场周围必须开60米以上隔离带。
  1973年5月21日,莫旗阿彦浅发生山火,天旱、风大火势迅猛扑向北部原始林区。幸被霍日里河林缘防火线阻隔,迅速将火扑灭。8月14日,地区防火指挥部与财政局联合制定《打烧防火线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每年由财政局按计划拨款;由地区防火办公室按实际进度统一掌握。国铁、森铁防火线每侧100米宽每公里标准25元,人民公社和自负盈亏单位全额付给,事业单位按每公里10元拨给工具费。林缘防火线原则上由专业队伍承担,每公里标准25元,用于器具消耗和人员补助。猎民义务护林员按标准包干给公社,做为集体收入。9月14日,黑龙江省护林防火指挥部下达给大兴安岭地区秋烧防火线任务1214公里。具体地点为小二沟至奎勒河至甘河;小二沟至诺敏河至斯木科至新帐房;古源至卧都河;大乌苏至外倭勒根河至韩家园;加格达奇至图里河;加格达奇至大杨树。全区共完成火烧防火线2246公里。
  1974年春防,在重点火险区有计划地开设战略性防火线,加强火灾控制能力。9月2日,地区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全玉祥主持召开秋烧防火线会议,部署任务,提出要求,全区统一检查验收。共点烧防火线1095公里。大子羊山防火站沿古中公路机翻生土带147公里,卧罗河防火站沿加红公路机翻生土带77公里,宽度均达80至100米。1975年,南瓮河、松岭、大杨树、十八站等重点火险区域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共出动10,569人。利用纵横交错的河流和公路点烧战略防火线34条,总长3083公里。其中林缘1899公里,国铁706公里,森铁148公里,沟塘330公里。大杨树区完成8条,总长700多公里。
  1978年8月29日,地区护林防火指挥部规定打烧防火线标准,国铁、森铁两侧各50米至80米;林缘防火线100至150米,成林疏密度在0.6以上地带为50至100米;物资、油料、炸药库及贮木场周围120至150米;居民点、工段及野外用火点周围50至80米。要求进行实地踏查、划出草图、制定方案;每天逐级汇报点烧时间、地点、进度、安全情况;物资、油料、炸药库及居民点一律实行机耕或刀割,严禁火烧;花睑、断条、留茬地段必须补烧达到隔火标准,各级防火主管部门派人现场监烧;烧后由县级防指组织检查验收,双方负责人在验收单上签字,并划出草图逐级上报备案。是年,共烧防火线1211公里,其中林缘716公里,国铁201公里,森铁294公里。各地多由主要领导组织专业队伍进行,较往年少用工日9000多个。
  1980年5月27日,松岭境内的马架河发生林火,借助6级大风以每小时10公里速度向北推进,势不可挡。借助古中公路防火隔离带阻截,被迅速扑灭。1981年4月19日,松岭境内多布库尔河东起火,借助5级大风迅速发展至20,000公顷。调集重兵堵截险要地段,硬将大火挤进多布库尔河与古中公路间防火线内,将火扑灭。是年秋,松岭区成立南、北两个指挥部,由副书记赵成珍、副区长张举分别担任总指挥。抽调845人、25台汽车,圆满完成26公里林缘和76公里国铁防火线开设任务。1982年春防前,森林警察部队抽调432人、14台机械车辆打响春烧防火线战役。政委单成玉亲自挂帅,沿多布库尔河、那都里河、古里河流域打烧战略防火线6条,总长604公里。加格达奇区在塔列吐河、克尔铁特河、那拉格奇河一带打烧战略防火线10条,总长213公里。
  1986年春,全区计划在五叉沟、那加公路、古中公路、多布库尔河、小古里河等地重点打烧战略防火线5条,总长165公里。因雪化迅速,未能全部完成。8月,地区防火指挥部下达秋烧计划方案1252公里,春烧任务未完成的要求补烧。并将人力打烧防火线经费标准调整为每公里200元。10月,地区防火办公室组成联合检查组进行了巡回检查和验收。加格达奇区完成林缘防火线4条,国铁防火线3条、总长218公里;松岭区完成林缘防火线7条,国铁防火线1条,总长380公里;新林区完成国铁防火线1条,长150公里;森警部队完成林缘防火线6条,总长279公里;古里机械化林场完成林缘防火线5条,总长115公里;防火中心劳动服务公司完成那加公路防火线1条,长109公里。春季未完成部分,全部补烧合格,全年开设防火线1417公里。1987年,在扑救“5·6”大火期间,从阿木尔红旗林场至塔河樟岭林场机翻生土带1条,长14公里;从塔河盘古镇至呼中碧水镇机翻生土带1条,长80公里;从碧水镇至飞虎山机翻生土带1条,长92公里。
  1989年3月15日,地区行政公署制发《打烧防火线相关规定》,打烧时间要求在春防初期、秋防前期、秋防后期的安全期内进行;上级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任务,必须保质保量完成,未完成的必须适时补烧;大火期间形成的战略防火线,所在单位必须采取措施使其发挥隔火作用;镇、场、村、屯、点周围的隔离带必须达到标准要求。规格标准修定为国铁每侧30米;林缘30至50米;公路每侧15至20米;镇、场、村屯、库、站点周围100至200米;林内作业点周围10至15米;战略防火线200至300米。开设方式规定为国铁、公路、林缘以火烧为主,机推、刀割为辅;居民点、贮木场及三(物、油、炸药)库周围以机推、机耕为主,刀割为辅。烧前进行实地踏查,做到地形清、可燃物种类清、任务明、地段明;必须经县级以上防火指挥部批准并领取野外用火许可证;提前24小时将点烧时间、地段、队伍、负责人及交通、通讯等情况上报地防指并通知毗邻地区;实行控制点烧,严禁大撒手,严格执行“六烧六不烧”规定。实行现地指挥员、县级防火指挥部、地级防火指挥部三级检查验收办法并填写验收单,不合格限期补烧,凭地防指验收单支付费用。
  1992年3月,地委决定将开设防火线做为防火重要工程来抓。全区计划打烧防火线2500公里,机翻生土带150公里。行署专员王汉忠亲自部署打烧工作,强调以南瓮河、呼玛、韩家园、十八站、加格达奇为重点,消除可燃物隐患。各地普遍制定方案,成立指挥部,春秋两季共打烧防线8094.7公里。加格达奇林业局领导带头,出动2500余人、70余台车辆,分9个战区、落实50个区段,4天完成1200公里。漠河县虽无计划,县委书记周长有亲自带领机关干部144人持刀割带,重点部位用机械翻整,县城周围形成150米宽的防火隔离带。县内各乡镇、林场、贮木场主动开设防火隔离带520公里。
  1993年5月10日,黑龙江省防火指挥部下发《森林防火阻隔带技术标准》,要求由各级防火主管部门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实施。采取综合技术措施,从封闭型向开放型、消耗型向经营型、一次型向永久型转化,减少投入增加效益。开设宽度标准规定为国铁30至40米,森铁20至30米,公路10至15米,沟塘30至100米,林缘20至30米,居民点、仓库40至50米,保护区20至30米,高压线10至15米,国境线50至100米。要求必须能够阻截5级以上主风向蔓延地表火。5月16日10时,加格达奇林业局达金林场发生林火,在起火点前1公里处开有阻隔带,遂将兵力部署在火场两翼至阻隔带边。大火燃至阻隔带后火势自然减弱,扑火队伍迅速包抄,将火就地扑灭。
  1995年春,全区抓紧时机点烧防火线2235公里。5月17日,内蒙古大杨树山火越境烧入加格达奇林业局境内,18公里火线借助8级大风,直扑万亩种子园。指挥部迅速调集森警官兵200余人,利用塔列吐河防火线加宽堵截。大火烧至防火线边威风顿减,指战员猛扑猛打,将火消灭在塔列吐河以南。7月7日,按林业部要求,将林火阻隔工程分为自然障碍、工程、生物三大类,以县为单位编制总体建设规划。防火隔离带、生土带、道路等属于工程类,规定标准为国界防火隔离带50至100米;林缘防火隔离带20至30米;林内防火隔离带20至30米;铁路防火隔离带每侧30至50米;森铁防火隔离带每侧20至30米;公路防火隔离带8至10米;居民点防火隔离带(包括林场、仓库、村屯、野外作业等)30至50米;人工幼林8至10米。秋季,全区点烧防火线2441.3公里。
  1998年春,地区森防指挥部要求各城镇、村屯、库、贮木场及野外作业点必须开好防火隔离带,原有生土带和隔离带必须整治达到隔火作用。规定县、区林业局址周围防火隔离带宽250米至300米;林场、乡镇、村屯、油库、生产作业点、仓库周围防火隔离带宽150米至200米。全年机翻机推生土隔离带700余公里,点烧各类防火线3700公里。
  2001年10月8日,全区普降雨雪,地面湿度较大,经省防指批准,10月12日开始秋烧。各地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领导亲自安排部署,防火部门进行实地踏查、总体规划并绘制火烧区域图。实施前一天将组织安排情况逐级上报至国家林业局,每周全面汇报1次。烧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交流改进,防火隔离带工程建设渐趋规范化、科学化。
  2003年4月27日,接到省内有3起山火进城通报后,大兴安岭地区将森林防火和城镇防火做为重中之重,出动推土机132台、汽车52台、装载机8台、割灌机40台、油锯36台,开展镇村隔离带建设战役。至5月8日,共有164个镇、场、村、屯周围开设生土隔离带总长735.71公里。宽度均达150米以上,通过了地、县两级检查验收。
  2004年,全区抓住春、秋两季有利时机,共点烧各类防火线3441.7公里;开设战略生土隔离带390公里。城镇、林场、村屯、重点设施周围开设生土隔离带总长735公里。按地区森防指挥部规定,各地防火隔离带利用道路、河流、农田等自然设置,按整治标准,形成封闭;清除隔离带内堆放的柈子、木耳段等可燃物资,由指定机构监督管理,每个防火期前全面检查验收1次;地防指每年进行专项检查,不合标准或管理不善者,从严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