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战术手段

第二节 战术手段


  大兴安岭林区地广人稀,交通闭塞。1950年,呼玛县发生林火,扑火大军徒步入山,就地砍取桦树条子打火。较近火场,采取人海战术扑救;较远火场,因无路可通,扑火战术手段落后,扑救不及时,小火常酿成灾。1955年 5月11日,依陵古鲁河一带发生较大森林火灾,距呼玛县城直线距离250余公里。黑龙江省及黑河专署借助苏联铁路运送扑火队员2 906人,至加林达站再过江进入火场,以争取扑救时间。5 月19日,内蒙古境内那都里河一带发生林火,烧入呼玛县境。黑龙江省驻呼玛扑火指挥部调集依陵古鲁河火场扑火队员从北线阻截,另调嫩江、齐齐哈尔、讷河等地队伍从南线扑打,先后投入4898人至6月16日才将火扑灭。1959年6月13日,塔河、呼玛河一带发生火灾7处,直线距离县城170公里。扑火队伍迟迟赶不到火场,给养、物资运输靠人背、马驮,十分困难。6 月21日至24日,省外事办邀请苏军飞机过境援助,运送扑火队员400名、粮食25,575公斤、鞋240双、工具180件。




  1965年,大兴安岭特区成立后,因交通不便,扑火仍延用原始手段,尾随火后用树条子追打。1966年5月17日,欧肯河发生林火,直线距离加格达奇仅30余公里。扑火队伍艰难跋涉4天才赶到火场,小火早已成灾。后将火场划分东、西两部,分片扑打,采用点烧防火线战术才将火扑灭。1967年4月和6月,呼玛县境内的铁帽山和盘古西林火,均因扑救不及时而酿成特大火灾。
  1968年,古中公路竣工交付使用,各林业公司和铁道兵部队相继修筑部分简易公路。发生林火,调用机动车辆将扑火队伍送至火场最近处,再徒步入山扑救,尽量赢得扑救时间。
  1971年3月,地区防火指挥部集中200名森林警察骑兵驻扎加格达奇,发挥马队快速优势机动扑火。春防期间,及时扑灭了莫旗霍日格里河、鄂旗北大河口、塔河蒙克山、呼中自然保护区4起林火。扑火采用一点两面、分兵扣头战术,提高了扑火效率。1972年春防,在加格达奇、塔河、大杨树分别集中森警骑兵50至100人,执行机动扑火任务。抽调鄂伦春猎民马队200余人配合专业队伍驻防重点林区,执行边防边打任务。发生火情,采用专群结合、马步结合的扑救战术,收到了一定效果。1973年春防,在扑火中首次使用直升飞机运送群众队伍,扑火效果不佳。
  1975 年秋防,地区防火指挥部抽调全区森警部队144人、85匹马进驻南瓮河执行边防边打任务。及时发现和扑救火警2起,未发生火灾。1976年春防,南瓮河驻防兵力增至 209人、141匹马。并集中森警和猎民马队80人驻防毕拉河一带,继续执行边防边打任务。共出动扑救30余起火警火灾。
  1977年春防,牙尼力气山火场投入6666人,扑打20余天仍无效果。前线指挥部集中火场126名森警官兵用直升飞机送至关键部位,接连扑灭 30余处大小火头,并赶烧防火线300余公里将火扑灭。秋防,继续采用直升飞机空运森警官兵的战术,相继扑灭3个火场。
  1978年初,森警部队扩编至1000人并在加格达奇组建 300人的空运扑火队,承担全区机动扑火任务。空运扑火官兵利用汽车废旧轮胎研制成“二号工具”,扑火工效提高 2.5倍。春防期间开展空运扑火,对初发小火采用全线包围、一举歼灭战术;较大火场采用一点两面、分兵扣头战术,接连扑灭9个火场。扑打时间均未超过3个小时,实现了“打早、打小、打了”的扑救方针,全年24小时扑灭率达到83.33%。1979年遇上特殊干旱高温气候,全年火警火灾创历史最高纪录。全区继续采用空运扑火,同时采取飞机载人巡护、遇火立即降落扑打的战术。春防中接连取得10战10捷战绩,鄂旗境内查拉卫奇火警仅用34分钟就结束战斗,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出动、早扑灭”的扑火要求。全年24小时扑灭率仍保持在76.67%,火场平均过火林地面积336公顷,较前14年下降89.7%。是年秋,地区防火指挥部将林业部拨来的531坦克车配给森警部队,组建机械化扑火中队。至1981年底,改装成可载定员20人,载水2吨的森林消防车12台。531森林消防车林内行驶平均时速30公里,增强了地面运兵和扑救能力,扑火时空中运兵和地面运兵相结合的战术手段得以实施。1983年后,森警部队和地方专业队伍陆续装备往复式水枪、风力灭火机及各类水泵。以J—50拖拉机为主体,研制改装成J—50森林消防车,用于灭火或运水。扑打地表火可采用风、水、扑打等多种灭火方法,扑救能力显著提高。
  1987年“5·6”大火后,全区森防专业队伍增至4562人,风力灭火机增至1614台,往复式水枪增至1343支。改装J—50森林消防车85台,531森林消防车经重新设计改装,性能更强。在大子羊山、椅子圈、呼中、西林吉新建直升飞机加油站 4处;在全区重点位置增建机降运兵点45处。每年派驻专业队伍1600至2600人,缩短空飞时间,提高运兵效率,综合扑救能力再度增强。
  1990年,从瑞士购进奔驰消防车1台,可载水2吨,装有5个水枪和1个水炮,扑救城镇周边火作用极强。1991年5月4日,加格达奇林业局松树林发生林火,借助8 级大风直扑加北乡和加格达奇城。指挥部迅速调集森警部队、专业扑火队、骨干扑火队 9575人、400余台运输车、12台各种消防车、23台J—50水车和3架飞机投入扑救。采用空中运兵和地面运兵结合,专业队伍扑打火头、骨干队伍协同作战的战术手段,硬将大火阻在城外,连夜将火扑灭。5月5日,黑龙江省副省长孙魁文赶到加格达奇,乘机视察整个火场,对综合扑火能力和扑救效率均表示满意。是年,从瑞士购进兵茨高越野运兵车11台,从芬兰购入水陆两用全道路越野运兵车18台,赫格隆越野运输车1台装备森林警察部队,地面运兵能力再度提高。
  1993年,以全道路运兵车为主体,改装全道路森林消防车3台,配有自动吸水装置和3种规格喷头,可载定员15人。同时购进爬坡性能较好的水路两用804森林消防车3台,可载定员9人。装备森警部队后,与531、J—50、奔驰等消防车配合使用,地面扑救和运兵能力显著增强。林火扑救实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原则,确立“小火当做大火打,无火当做有火防”的指导思想。各类扑火队伍在戒严期间做到组织指挥、机具装备、通讯联络、物资保障四落实,一声令下、立即出动。4 月17日午,呼玛的三卡、韩家园的宽河、十八站的永庆相继发生林火,午后风力增至7 级,形势十分紧急。地区森防指挥部调动6架飞机、230台运兵车和消防车迅速向3个火场投入兵力5200人,派出8名地级领导进入火场指挥作战,于4月18日晚将火全部扑灭。
  1996年5月13日午,韩家园林业局境内同时发生3 个火场。地防指调动飞机飞行121架次进行空中运兵,调集237台各种车辆地面运兵,迅速投入4500人。至5月15日,接连扑灭1号、3号两个火场。5月16日,全部兵力向2号火场集结,飞机因雾大不能起飞。火场前指采用全道路、804 森林消防车运送森警官兵先行控制,地方队伍徒步向火场进发的战术手段,当晚扑灭大部明火。5月17日晨,只剩5公里长1股火,90名森警官兵分乘3台全道路、2台804森林消防车从两侧追打,地方队伍随后跟进清理,当晚17时20分全部扑灭。是年秋,在加格达奇和塔河航站各建1 处化学灭火基地,扑救较大火场时,使用飞机喷洒化学药剂灭火协助扑打,扑火手段更加多样化。
  1998年春防,地区森防指挥部要求全区各类扑火队伍在戒严期间一级待命,接到命令迅速出动;扑火实行指挥靠前、设备靠前、兵力靠前的“三靠前”战术。1999年,林业管理局购入解放141运兵车22台,配发各地,提高地面运兵速度。2000年6月22日至24日,接连3 天使用安—26飞机在各火场上空,进行大面积人工催化降雨,扑火手段又有改进。
  2001年,全区森林消防专业队,由地区森防指挥部统一调动。采用直升飞机空运森警部队、运兵车地面运送专业扑火队的快捷方式,有火及时出动,及时扑救。扑火时,以森警部队和专业扑火队为主力,实施重兵围歼、一次扑灭的战术。群众扑火队伍由各单位一把手带队靠前指挥,主要任务是清理和看守火场,必要时协同作战。是年,在富克山、呼中自然保护区各增建机降运兵点5处,全区机降运兵点达到55处。增购运兵车 44台,配发各地专业扑火队伍使用;增购特种车辆28台,配给森警部队使用。改装J—50水车106台,改装汽车两用水车31台,林火扑救能力加强。
  2002年5月15日下午,塔河、呼玛两县相继发生林火,党政一把手1名坐阵指挥、1 名带队赴前线指挥扑救。迅速调集1046人、66台车和6架次飞机投入扑打,共有8名处级干部进入火场协同指挥作战。仅6个小时两个火场全部扑灭。是年,地区与各县区局分别投资50%,购买车载人工降雨设备12套,进一步强化林火扑救手段。
2003年5 月17日,富拉罕发生林火,十八站林业局迅速调集1820人赶到火场扑救,火势基本控制。傍晚突起8 级大风形成火爆,以每小时70余公里速度连越数道防线,扑向十八站、韩家园镇和呼玛白银纳乡。行署专员王忠林亲临一线,决定西线、南线以保面为主,调重兵围歼十八站、韩家园之火;东线以保点为主,调兵力保白银纳乡及沿江村屯、林场。全民动员加宽隔离带,严防山火进村。5月18日,集中森警和专业队连夜奋战,保住了白银纳乡。5月19日,凭借公路以8台消防车压住火头,森警官兵采取边打边烧战术,保住了查班河林场。5月26日,将火全部扑灭。




  2004年,地区森防指挥部规定森林部队和专业森林消防队扑打火头及危险地段,骨干队伍及群众队伍清理和看守火场。投入火场的飞机统由前指调度指挥,由前指安排每天的飞行计划和任务,重点保证火场一线使用。参加扑火人员必须保证人手 1件扑火或清理器具。要求专业队平均每5人配备1台风力灭火机或油锯;预备队每10人配备1 台风机或油锯;群众队伍每30人至少配备1台风机或油锯。全区林火扑救投入指挥车90台、运输车442台、全道路及兵茨高运兵车13台、531森林消防车5台、J—50水车78台、特种车14台、通讯指挥车12台、车载中继站148台、风力灭火机1979台、往复式水枪1455支、灭火水枪10支、高压灭火器i00支、油锯153台、二号工具13,288把、各类电台160部、对讲机595部。设机降运兵点24处、投放兵力1031人;加油站7处,124人。林火扑救采用空地结合,专群结合,扑打、化灭、人工增雨结合等多样化战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