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同区概况
第三章 大同区概况
大同镇是大同区中心。清末民初(约1905——1911年)渐成集镇。在1878年,清政府就允许汉人向附属的蒙古王公旗地自由入境。最初来者大多是由伯都纳(今扶余)向驿站迁居的商人,那时的商业活动是农业活动的后勤。1911年的伊顺招段一片空旷,商旅艰难。人们在距安达、肇州、大赍、杜尔伯特旗约百余里的伊顺招中心地段初建屯落。开始以客店为主,继之兴起食杂业,为适应蒙古人生活需要,逐渐办起了酿酒业和烟草业,同时兴办了其它商业。 清朝末年,允许汉人在这里开发以后,这里的居民逐渐增多,最初来伊顺招垦荒者,多为吉林、直隶、山东居民,本省多为双城、呼兰、巴彦、绥化等地居民。
大同区经历了清朝末年、中华民国、伪满洲国和新中国四个时期。这片土地的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东北敌忾同仇,曾组织了“大同抗日救国分会”,积极支援抗日队伍在这里进行游击战争,并屡挫日伪军的猖狂活动,曾“火烧了大官屯警察分驻所”……
1945年祖国光复后,大同地区在共产党与国民党谁来接收的问题上曾发生了尖锐的斗争。人民群众真诚欢迎共产党的到来;地方的敌伪势力则打出了欢迎“蒋委员长”的招牌。在两条道路的抉择时,大同地区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政权。其后在土地改革、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国民经济建设、乃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农村经济改革,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就地理位置言,大庆市大同区位于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处东经 124°47′30″,北纬46°02′20″,海拔 135.226米。东西长约六十公里,南北长七十五公里,形成一个不规则的球形。全区土地面积为2,412.8平方公里,可耕地20%,牧业用地47%,林业用地或4%,苇塘3%,碱盐硝地2%,水面 5%、其它19%。大同区东北与安达毗邻,距县城65公里;东南距肇州县城55公里;南距肇源县城66公里;西北距泰康县城70公里,是大庆市最南部的一个区,距大庆市68公里。
大同区下辖十个乡(镇),六个街道办事处。在大同区的驻区单位有石油管理局直属采油七厂、总机厂井下分厂、供应公司太阳升库房、宋方屯开发区、采油五厂的四、五大队、物资公司大同燃料站;林源石油化工厂;东北输油管理处,省农垦总局直属和平种畜场;省电业局直属新华发电厂;大庆农林办直属红旗林场、大同林场;还有车站、银行、邮电局、蔬菜站、石油站、水果站等。
全区人口至1985年末为十九万一千五百六十六人,(含省、市驻区单位)。主要是汉族,其次是蒙古族、回族、满族、朝鲜族、壮族等共12个民族。宗教信仰有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道教。
大同镇是区机关所在地,又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集中地。机关有中共大同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公检法三机关;商业和服务业有国营第一百货商店、烟酒商店、生产资料商店、综合商店、商业服务楼、国营饭店及个体食杂店、饭店,还有国营和集体兴办的旅店;工业方面有国营大同酒厂(现属大庆市轻工局)、国营大同区农机修造厂及集体企业的大同橡胶厂、被服厂、木器厂、食品厂、毛毡厂、钟刻社等。有样式新颖的大同影剧院、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区内有中学三所、小学三所,还有托儿所、幼儿园等。近年来,正在兴建并排而起的多栋五层家属楼、商业大楼,逐步改变城区面貌。
大同区交通比较发达,大同车站承担安达、肇州、肇源等邻近县、乡的客运。大庆市客运公司承担大同至市内的旅客运输。所以说,近几年大同镇已经形成了全区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地下出油,地上产粮是大同区的唯一特点,也是全市唯一以农为主,林牧渔业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农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