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四季气候特征
第三章 气候
第一节 四季气候特征
大同区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冬半年受高空西北气流控制,夏半年受太平洋高压西伸北跃的西南气流影响,因此,冬半年严寒、少雪、多西北风;春季干旱、少雨、多大风;夏季高温、多雨、光照足,多南风;秋季温凉晴天多,气温逐渐降低转冷。
一、春季(3至5月)
由于地球运转,太阳高度角逐渐增高,辐射热量逐渐增多,暖空气开始活跃,因此,这个时期的天气特点是回暖快、大风多、降水少、易干旱。1983年 3月,平均气温为-2.0℃,下旬回升到0℃以上,19日为3.6℃,到31日上升为11.2℃,此时,大地可化冻 5至10厘米,正是春小麦播种时期。4月份平均气温7.7℃,大地化冻25至30厘米,此时,春耕生产进入大田播种时期。
春季少雨多大风,平均降水量在五十三毫米左右, 约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二。历年3至 5月份平均大风日数为21天,最多的1978年为32天。由于风天多,水分蒸发量大,加之降水量小,形成“十年九春旱”的气候特点。
二、夏季(6至8月)
夏季光照强,热量足,降水多,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有利条件,平均气温 21.4℃,其中7月份最高,平均为22.9℃,有效积温1,931℃,占全年有效积温的 69%。夏季是全年降水最多的季节,平均为297.6毫米,占全年总降水量的百分之六十八以上,其中7月份雨量最多,平均都在一百毫米以上。本季易产生大雨或暴雨,连雨天也较多,1983年7月29日降雨量竟高达56.3毫米。夏天风日少,风力小,且多南风,1980年7、8月份五级以上的风仅一次。
三、秋季(9至10月)
秋季气候变化急遽,一般只有两个月的气候表现。主要表现是气温骤升骤降,当寒潮过境时,气温便急遽下降,一次降温幅度可达10℃以上,寒潮过后天气很快转暖。1980年 9月份平均气温是13.8℃,而最低气温竟达-4.9℃。
秋天降水量明显减少,晴天多,光照足,有利于农作物的成熟和秋收。
四、冬季(11至2月)
冬季由于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地表面受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最弱,加之光照时间短,又受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控制,所以严寒而少雪。冬季平均气温为 -14.1℃,而最冷年份最低气温达-39.5℃。冬季降水量最少,全季四个月降水量只有11.1毫米,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