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旱灾

第一节 旱灾



  大同区有“十年九旱”之说,干旱是这个区域比较典型的自然特点,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灾出现。从1953到1983的31年中,发生春旱就有24年,春涝仅两年,夏旱和秋早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区域都有发生。

  1926年是干旱极为严重的一年,今老山头公社一带在芒种前几天降一场透雨后,一直到初伏连续五十天未降雨,地面干裂,野草枯焦,造成当年大幅度粮食减产。

  1959年春旱接连夏旱,全区农业普遍因受旱灾减产30%至40%。

  1962年,大同地区从入春到5月末没下透雨,据6月 1日统计:干旱成灾面积四十一万六千五百八十九亩,为耕地总面积的 52%。干土层一般都在七寸至一尺之间,严重地块达一尺半,晾白茬地2,864亩,扣垄未下种地17,770亩,出苗被旱死2,670亩。

  1977年,大青山公社从夏至秋未降透雨,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1980年,大同镇春旱接连夏旱,长达60天滴雨未见,伏里竟有28天滴雨不落,造成农作物补种、毁种2,800亩,出苗旱死12,000亩。

  1982年是历史上干旱严重的一年,全年降水量为 222.5毫米。老山头公社从种完地到二伏连续68天未降雨,兴隆泉公社长达三个月无雨,其它公社也都近60天末降雨。全区干旱面积四十五万四千二百六十亩,成灾面积三十九万二千六百六十七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58%,粮食减产三千四百万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