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建国后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解放后,全地区农民成了生产资料的主人,经济上获得了翻身,政治上得到了解放。建国34年来,农业生产虽几经周转,但农民生活水平的总趋势仍然是发展和上升的,其主要标志是:
一、人均收入水平发生显著变化。从有据可查的1959年开始,大同地区户均收入 266元,人均收入67元。到1966年,户均收入发展至452元,增长了68%,人均收入100元。增长了49.3%。到1976年,户均收入虽下降至390元,人均收入降至 61元,但随着农村生产责任制的逐步落实,到1982年,户均收入增加到802元,相当于1976年的 2.1倍。人均收入164元,相当于1976年的2.7倍。其中:家庭纯收入超万元的有七户,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有115户。人均收入70元以下的生产队由1977年的196个减少至43个,减少了78.1%。1983年,全区十个人民公社农业总收入五千七百五十八万四千元,人均收入发展至326元,相当于1976年的5.3倍。其中:纯收入超万元的有225户,人均收入超千元的有732户,超500元的有3,938户。1984年农村人均收入408元,其中千元以上户870户,500元以上户4,733户,1985年人均收入429元,其中千元以上户709户,700元以上户为2,315户。500至700元户为4,413户。
二、物质生活发生了显著变化。建国三十七年来,全区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扒掉了世居的土平房,盖上了挂椽新平房,砖压梢和红砖房,原有的纸糊窗已改成明亮的玻璃窗。1982年,仅老山头一个公社就建全砖房27间,约四百八十六平方米、一面青房1,157间,约五万七千四百平方米。其它公社建房数量也都与此大致相同。1983年,全区又有 148户农民新盖砖房一万零六百多平方米。人民的穿着已由解放前的更生布变成了棉布,随着国家轻工业的发展,棉布又逐步被化学纤维所取代,不但品种颜色齐全,而且美观大方;全区 80%以上的农户都有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有的还购买了摩托车、洗衣机、电冰箱、电风扇等高档商品。食品也由原来的窝窝头、玉米面饼子、高粱米等粗粮逐步向细粮及多样化方面发展。1983年,全区人均口粮716斤,比1976年增加了 300多斤。全区十个乡镇都建起了敬老院,农村中五保户、孤寡老人、烈军属等都得到了妥善安置。
三、文化生活有了显著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村社员对文化娱乐不断提出新要求。1982年开始购录音机、电视机等高档商品,其中:仅兴隆泉公社六井子大队,一年中即有18户农民购买了电视机。据1983年全区十个人民公社的不完全统计,共买回电视机960台,其中彩电20台。录音机359台,提高生活水平后的农民在开支上的主要倾向是:盖房、购置生活资料、结婚。向生产上投资主要表现在,购置机车,对扩大再生产投资相对减少,自1985年开始,农村注意了技术性开发,因而用科学技术致富在一部分农民中刚刚开始,但为数甚少,如庆阳山乡陈景彬,以村为主举办了科学技术学习班,培养农村各方面人材,成为一项方兴未艾的新事物。各公社都配有农村电影放映队,农民们不出屯就可看到电影。多数大队还兴建了文化娱乐室,农民学科学、学文化和参加娱乐活动只要到农村文化娱乐室即可。这些都是旧社会所不能比拟的。
几个年份生活资料对比表 单位:台、块
从上表说明,农村在生活富裕之后,购置生活资料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逐步向高、尖、新发展。由于城市体制的改革,工业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亦向适应农村市场发展,工业品下乡的好势头,促进了商品交换,产品的丰富,多样、为农民的购买商品提供了方便条件,在商品购置上的不正之风从1985年之后,已基本清除。
大同区1878~1885年农业总产值、总收入、纯收入、人均收入情况对比表 单位: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