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本地施肥习惯及造肥方法
第六节 本地施肥习惯及造肥方法
旧耕作时期。大同一带的农田最初不施肥,后来开始少量施肥。如解放后,全区大体都改为每三年一茬底肥,以施用牲畜过圈肥及人畜粪尿为主。亩平均施用量不足一吨。以后随生产的逐渐发展,人们对施肥的认识也逐步提高,粪肥施用量开始逐年增加,特别是进入初级社阶段后,党和政府加强了对积肥工作的领导,而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又为大量地积造粪肥提供了可能。人民公社成立后,虽已开始使用化学肥料、并逐年有所增多,但因化学肥料如果施用不当,常常产生不良作用。因为化学肥料营养原素单一,不含有机质,所以使用不当,还会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造成板结。又如长期大量施用单一的化学肥料,由于作物选择吸收,会使土壤反应定向地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在腐殖质含量少的砂质土壤中更为显著。所以,本地还是以施用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施用方法逐步由三年一茬底肥改为一年一茬底肥。亩施肥也逐步增加到二至三吨。广大农民在长期的积肥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施肥和造肥经验,现将本地几种主要造肥方法介绍如下:
一、熏 土
熏土是用枯枝、柴草等燃料在低温、少氧的情况下、用烟将土熏成肥。熏烧得当,是较好的农家肥料。1958年大跃进时,本地区广大农村开始熏土造肥,以弥补农家肥不足。其方法是:将地面铺一层厚厚的柴草,然后在接近柴草的地方,不规则地摆满土坷垃使其通风,便于烟的串通。越接近堆面,土块越细,最后用土堵缝,防止氮素随烟跑掉。点起烟火熏上三个小时后土壤物理性质即开始发生变化,逐步形成肥料。熏土的效果和土壤的质地、熏烧温度都有很大关系,一般用粘性土,而沙性土则很少使用。熏土时一般以见烟不见火的熏烧法为好,温度过高反而不利。烟熏后,土壤的物质性有很大变化,使土壤颜色加深。保温吸热能力增强,疏松粘着力减少,孔隙度增大,给土壤耕作、种子出苗和根系发育创造了有利条件。此种粪肥与炕洞土肥效相近,而炕洞土则是由本地火炕的土坯、炕洞油子和一部分草木灰组成的混合物,经长年累月的烟熏火燎而成。所以炕洞土也是熏土,二者都是很好的农家肥料。
熏土方法简便易行,可在田间、地头直接制造,制造后又可直接施用,即节约运力,又直接达到了积肥目的,但由于后期本地柴草不足,加之熏烧不当质量低劣,所以除炕洞土外,熏土在农村中现已不多见。
二、草木灰
草木灰在本地农村被称为小灰或灰土粪:是各种秸棵、木柴、杂草等植物体燃烧后所得。
草木灰在农村家家皆有,是一种含钾、磷的较好肥料。其贮存处应选在专设的灰仓、灰棚内或其它背风背雨的地方,以防被风吹散,或使可溶性钾盐被雨水淋失。特别是不应与人粪尿混贮和混施,以防止人粪尿中氮素的损失。
草木灰可在多种作物上施用,本地尤以在小麦、薯类地块中施用,效果最佳。它既可做口肥,还可做根外追肥。但都不可在本地盐碱地块中施用。
三、堆 肥
堆肥是建立人民公社后,随着土地管理的日益集中,粪肥需求量的日益增多,粪肥积制量的逐步增加而开始采用的一种制肥方法。粪堆底层多利用含有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较多的作物。如:草皮、格荛、杂草、落叶、垃圾、草炭及一切生活废弃物等原料,再加入一些人畜粪尿或其它物质,堆积腐熟。粪堆上部要在入冻前普遍盖一层黄粪,以增加粪堆底部温度。如粪堆开春前发酵不匀,则采用火烧等强行加热方法达到腐熟目的。腐熟后的粪肥在播种前要捣细、捣碎。
堆积材料在堆制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作用,经过高温、发热、分解(温度可达60~70℃使大量有机物质腐熟成肥。堆积粪肥有许多有利方法。它可以大幅度增加粪肥数量。堆制过程中由于有一个高温阶段,对于堆积材料中的木质素、纤维素等加速分解,促进堆肥腐熟。对于堆积材料中带入的病菌、虫卵、杂草种子等几乎可全部消灭。所以,堆制粪肥是目前农村较为普遍的一种制肥方法。但由于大同区1983年普遍落实了大包干到户责任制。以集体积制为主要特征的大粪堆已开始划整为零,逐步被一家一户的小粪堆所取代。
四、沟底土
沟底土是本地农村广为利用的一种肥料,这种肥是由雨水挟带细泥土和污物汇流到泡沟中沉积下来,再加上一些水中生物的残体、鸭鹅粪等排泄物所组成的经过发酵的肥沃淤泥。本地各生产队在粪肥不足的情况下,多利用冬闲时节组织社员用十多磅重的大镐刨掘沟底土。由于此类积肥方法对人的体力消耗极大,所以从1979年开始,逐步改为冻一层刨一层。
五、沤绿肥
沤绿肥是建国后本地农民在长期实践中发明的一种新式人工造肥法。主要是利用挂锄后、立秋前的一段时间,将田间、地头、村边、路旁的绿色植物积入池塘内。利用夏季炎热、高温等自然条件,通过微生物将其自然分解、腐熟。达到积肥目的,沤绿肥一般要在封冻前或封冻不久,将泥肥清出或直接送入田里,以防止地封冻后给人工挖掘带来困难。
六、高温造肥
高温造肥是本地六十年代中期,在学习外地经验的基础上,普遍兴起的一种新式造肥法。一般以作物杆秸、农副产品下脚料、杂草、落叶、垃圾等废弃物来做高温造肥。先将废弃物混入人畜粪尿,再堆积发酵腐熟即成。由于普通堆肥温度较低,因而分解过程缓慢。而利用好热性微生物。如高温纤维分解细菌可以在高温条件下将纤维迅速分解,加快腐熟过程。
高温造肥,首先要选择好场地(冬季应向阳背风),挖井字形通气沟,沟间距离约3~4尺,沟宽、沟深均为 6寸。沟上铺一层玉米秸杆(或高梁秸杆)。再用直径二寸的玉米秸捆竖立于通气沟的交叉处做为通气孔。防止沟孔堵塞,保证空气畅通。
堆积时底宽八尺,高四~五尺,成长方形,过高、过宽不利堆内通气。堆的长度没有限制。在通气沟上铺好玉米秸、将铡碎的秸杆在水里浸湿后捞起,每层约铺一尺厚,用脚踩实,泼洒稀人粪尿,撒一层过磷酸钙,再撒一层二寸厚的马粪,然后撒一层二寸厚的土,如此逐层向上堆放,至堆的高度达4~5尺时为止。最后用土严密覆盖拍打结实。
肥堆踏实后,拔出玉米杆秸,以后经常检查是否保持湿润,一般十天左右加水一次,四、五周后就能腐熟。如温度过高 (超过60℃)可浇水、堵通气孔或踩实。如水份不足(可用木棒插入检查)。应及时加水。在高温期过后可翻倒一次,以促使均匀腐熟。
腐熟材料为褐色,失去弹性,用手捏可流出黑色浆汁
七、化 肥
本区使用化肥是从人民公社化后开始的,首先在麦田播种时同时撤进去,这种化肥最多见者是过磷酸石灰、又名过石、因它含磷质多,经常使用、易于板结土地,尤其是大同区大部乡镇属盐碱地,对过石更不应常用。农民习惯把土地板结,叫做“泛青碱”,这大部属草木灰用量大、沟底土中含碱成份高、过石长期使用的缘故。尽管如此,大同区磷肥的施用量还是占第一位的、其次是氮肥。如1982年全区化肥量4,006吨,磷肥占3,199吨;1983年全区化肥施用量4,003吨,磷肥占3,827,其次是尿素、硝酸铵;1984年化肥施用4,009吨,磷肥占3,563吨,1985年全区化肥施用量为3,039吨,磷肥2,562吨。几年来,化肥施用量不同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方面:一是磷肥价廉,产地近(安达、肇州),购买方便,二是物价上涨,农村除获得专项贷款外,一般不主动购买化肥,尤其几种肥效高的(尿素、硝酸铵)由于价格昂贵,除必要追肥外,农民群众对它还没有使用的积极性。随着农民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化肥的施用必将成为肥料的主要方面,但目前农村仍以沟底土,人蓄粪尿、草木灰为主。